李德建:要有自知之明,不拔苗助长
看不清形势蛮干上市,是很多董事长最终被炒的主要原因你达不到董事会的要求,人家肯定不干。
很多企业家认为上市就是好的,上市就能有钱,有钱就能做大。其实这种想法是很危险的,实质是一种赌博。如果拿钱做不大很有可能丢了自己的企业。就像牛根生,在蒙牛遭遇业绩下滑后,他不得不辞去董事长一样。
企业对资本一定要理性,资本都是逐利的,做企业不能只盯着钱。曾经有风投公司愿意投3000万美元让我上市,要我一年开100个德庄,被我委婉拒绝了。风投只是把钱给你,但赚钱还得靠自己。
再比如上市,企业自身如果没有长远的上市计划和发展目标,没有为上市准备储备人才,上了市的营业额和没上市没什么区别,一旦达不到预定业绩,就等于是给自己下套。所以做企业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本来有着良好的利润,在上市后盲目扩大规模很可能会造成巨额的亏损,业绩达不到股东们不高兴,董事长还会下课,所以做企业拔苗助长是不行的,一定要认清自己行业的市场环境,对风投不要来者不拒,拿了钱达不到人家的目标,股东受损你自己也不会好过。
企业没上市,老板控制力很强,一旦上市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就变成是在向全社会募集资金了,那企业就不是你一个人说了算,对企业的控制力就没有上市前那么稳固了。在德国有90%的民营企业都不上市,把自己的老本行一辈一辈做下来,一样能成为顶天立地的大企业。
场外嘉宾
肖宝同:
在制度设计层面规避
创始人离开创业公司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但被扫地出门的原因往往是其它主要股东意志的具体体现。
通常而言,出现创始人被其它主要股东扫地出门的冲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种:
一是创始人能力冲突。随着公司发展,创始人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水平已经无法适应其它主要股东对于公司成长需要。二是创始人德行冲突,其它主要股东认为创始人的道德和职业操守有违创业公司利益或有悖社会公德。三是创业公司业绩冲突,创业公司业绩远远没有满足或者达到其它主要股东的目标要求,其它主要股东希望通过换人以改善创业公司业绩。四是创业公司战略冲突,创始人与其他主要股东对于创业公司的发展战略不一致,其它主要股东拟通过换人来得以实现其发展战略意图。
因此,在公司架构和公司治理上,创业者需要注意。一是在公司股权结构设计上,应当避免从一开始就陷入丧失终极话语权的尴尬;二是每一轮股权融资,都是一次股权稀释,一方面应当尽量选择恰当的融资时机,过早的股权融资往往会使股权稀释得更多,另一方面应当选择恰当的融资工具,股权融资行为并非唯一也并非最好的做法;三是应当设计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特别应当注意董事、董事长、总经理、CEO等任免程序,包括但不限于引入累积投票制、提议权与任免权的分离等;四是如涉及投资人对赌情形,一定要事先尽量保守估算,且就出现的最坏后果做好准备。
除去制度设计层面的回避,创始人一方面在事前应当与其它主要股东能就一些关键问题(如公司发展、公司经营、公司业绩等)达成较为详细的共识;另一方面应当在关键问题出现状况时,能够及时地与其它主要股东进行主动沟通和交流,以取得谅解和达成解决共识;三是创始人其自身也应当随着创业企业的发展需要而加强自身修炼和转型,以使自己能继续有能力引领创业企业成长;四是创始人必须随时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形成正能量。
最后,不断的加强各方的沟通,只有通过不断的沟通,才能使双方的想法达到和谐共存【创业网Cye.com.cn】。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