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金融成立两年半,累计为1.2万家企业提供贷款,而贷款的不良率只有0.72%。而阿里金融的内涵,还在持续扩展。保险、信用支付产品……《天下网商》说,这间只有200多人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包含了一个“进化的金融产品”的隐喻,非常类似于艾萨克·阿西莫夫的科幻巨著《基地》中,主人公哈里·谢顿的那个元光体电子阐析器和非混沌方程组。他仅仅依靠两个元光体就计算出人类百年后的历史发展路径,并将一套叫做“心理史学”的数学理论应用在摆平无数个偶发灾难性事件中,避免了帝国的提前灭亡。 要想明白阿里金融在未来10年会做些什么、变成什么,可能需要复盘它成立2年半以来的方方面面。 《天下网商》杂志做了这个功课。经授权,虎嗅将《天下网商》张博与曹文君采编的内容摘编如下: 关于阿里金融的讨论,无论认定其未来会坚持走“小贷”路线,还是成立“担保公司”转而争取银行牌照,一个基本的背景条件都不会改变,那就是海量交易数据这座金矿。 阿里金融最简单的运行逻辑,就是通过一个叫做“车间”的数据仓库同步存储阿里集团各子公司的数据,再将这些数据代入多达十余种模型中产生对贷款者的准入判断以及授信金额。由于它比一般金融机构更接近客户,尤其是“作为水电煤辅助阿里生态系统”,这就导致阿里金融的产品设计驱动力较多来自于业务部门。 数据车间的负责人王国涛2009年11月加入阿里金融,目前他正从负责产品模型设计的“车间”进入产品销售一线。他认为金融产品的成长性非常重要:“我们在过去几年的业务发展中会不断调整数据模型,以达到三个目的:降低授信风险,提高放贷效率,提升客户体验。” 尽管阿里金融早在2011年上旬就已实现盈利,但针对外界有关阿里巴巴“金融帝国”野心的说法,王国涛并不认可,他认为以少而精确的金额服务更多的客户,永远比更大的数额服务更少的客户要重要。阿里金融的业务跟传统银行贷款业务是互补的,重点并不在于赚多少钱或谁取代谁。 阿里金融是什么?一句话:它是“大数据的产物”。数据是它的核心。它的技术型员工占比超过了32%,完全不同于一般金融机构的人员构成。 如果再要展开说,以下是对阿里金融的几层解读: 第一层——覆盖卖家到个人的全金融产品 当前阿里金融业务团队的工作内容主要分成两部分:面向淘宝、天猫、聚划算及一淘的淘宝贷款,以及面向CBU和ICBU的阿里贷款,服务的客户主要是诚信通、中供、Ali-Express。 阿里金融的产品可大致分为阿里贷款、淘宝贷款、订单贷款、信用贷款以及供应链贷款。尽管媒体一贯的标称阿里金融是颠覆中国传统银行业的行为,但这些贷款产品、数据模型的原始参考都可以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找到。不过,受限于牌照的经营范围,阿里金融的许多产品也没有大程度的公开。 如马云在2012网商大会所说,所有信贷产品的依据是信用:“阿里会重建一个金融信用体系,在这个金融体系里面,我们不需要抵押,我们需要信用;我们不需要关系,我们需要信用。” 当卖家的发货速度、客单价、新老顾客比被解读成不同等级的信用时,这会促使他们更用心经营自己的生意,用一个皇冠撬动1000万元的资金。 未来有关“全供应链金融”的设想中,个人消费者或许也会被包含着闭环供应链中,由此成为小额贷款的受益者。
类似的尝试,苹果已经在用iTunes做。苹果日前宣布iTunes可能会发展成小型贷款银行,当用户在找不到ATM取款机且急需现金时,可以用iPhone发布现金需求通知,而附近接收到通知的用户将会为他们提供现金。当他们确认收到需要的现金后,这笔现金外加一笔服务费将会从他们的 iTunes 账户中扣除。这是一种类似于P2P贷款的尝试。 一位支付宝资深小二说,苹果才是中国支付行业最大的敌人,因为乔布斯不仅占有硬件终端,还有App Store和iTunes这样的高用户黏性平台。 但其实支付宝用户间不也正在产生类似的行为吗?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