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执行官》报道,我窃以为提问环节唯一有效的内容就是相关主题的产品插播软广。产品经理和创始人千万别不好意思,真诚地切入主题,问同自己产品相关的问题。
经验一:错过的活动恰恰是最有价值的
墨菲定律就是这么神奇。经常是事后听到朋友说,周末的小型交流会上某业界前辈又非常“nice”地帮忙指出来两个产品问题,或是介绍了一个各方面都很合适的技术高人。想要不错过?最好的方法就是占据信息制高点,主动了解,主动筛选。
经验证明,小型交流比大型讲座效果好,行业性质的比企业性质的干货多。而宣传的力度则刚好相反,小型的行业交流没精力没意愿做宣传,几个熟人知道拉上朋友一起就好。如何获取信息?
一、微博。为避免信息被淹没,单独开辟一个分组,收纳可能发布活动信息的账号。
二、QQ 群。虽然原始老土,但效果还不错。
三、活动发布平台。科技媒体类网站如果有专门的活动区可以关注下;新浪的微活动很隐蔽,但有不少组织者基于微博报名和直播等功能性应用汇发布信息。
四、活动搜集工具。有全国性的也有地方性的,形式上除了传统的网站之外,还有其他体验更好的形式:一种是邮件订阅,另一种是微信公众账号。
五、人。认识几个专注于不同主题交流的朋友,有活动叫上你一起。
经验二:提问或不如讨论技术,换名片不如介绍业务创业沙龙活动尤其是非技术类活动,
最低效的环节就是提问和换名片。先说提问,少有人真正抱着获得答案的心态在提问,要
不然问题也不会那么“宏大”和“前瞻”。不要寄希望于通过提问同演讲者建立深层次的交流,即使是有真知灼见,除非是想让公众知道,否则私下交流效果更好。确实有问题想拿出来讨论,请单刀直入,感谢嘉宾感谢主办方超过10 秒钟听众注意力就开始集体涣散。我窃以为提问环节唯一有效的内容就是相关主题的产品插播软广。产品经理和创始人千万别不好意思,真诚的切入主题,问同自己产品相关的问题。
换名片也是活动的一大特色,大部分的嘉宾都不会吝啬交换名片,但大部分换名片的行为都是单向的。一次跟朋友参加交流活动,作为演讲嘉宾,他收到了不少名片,大部分会拿在手上,少量的会夹在记事本里。回头收起来备用的也就是记事本里的几张。而这几张名片里不是相似资历的同行,就是上下游的合作单位。我一般都会非常仔细地了解嘉宾的业务方向和需求,然后在脑海里搜索相关的朋友和资源,一般如果确实对嘉宾有帮助他会主动互换联系方式深入交流,毕竟合作共赢才是王道,这一点尤其适合行业跨界的创业者。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