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三:不凑热闹,关注空闲人群
在不同类型的交流活动中,总有“忙人”和“闲人”,当听众们热切的围着主讲嘉宾问个不停时,闲人在一边寂寞的打酱油。你可能想不到,换个场合,闲人就是那个被围得水泄不通的忙人。技术交流——产品背景的可能是闲人,你可以和他聊聊技术在产品中的应用;设计交流——技术背景的可能是闲人,你可以和他聊聊设计的技术实现。
某个创业团队的朋友转述过一个挺有意思的事,他去参加某次产品交流活动,嘉宾里有几个大佬,他凑不过去只好坐在工作人员区喝水,活动的主持人就坐在他旁边无聊地玩手机。两人就聊起来了,后来发现主持人根本就不是工作人员,是主办方请来的嘉宾,一直比较低调没介绍自己。两人聊得挺嗨,主持人还介绍其他的嘉宾给朋友认识。
经验四:取之予之,服务群体虽然现在很多交流活动都免费的,去听去学就好。但是如果能在“取”的同时再多做一点点,收获会更大。听完以后信息量很大,回来整理消化一下,写篇文章,发到媒体或者微博上再@ 一下主办方,对于自己来说是思考总结,对于没去的人来说是信息提供,对于主办方来说是支持工作,对于嘉宾来说是帮忙宣传,百利无一害。对于产品展示类的活动,从用户的角度写一些改进建议,邮件给产品团队;对于技术类的项目,把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和解决方式拿出来分享。慢慢的会发现,再厉害的人也会愿意回邮件解答你的疑问【创业网Cye.com.cn】。
经验五:适度,实力才是话语权如果仅仅从获取信息的角度,科技博客和自媒体完全能将活动精华部分以高效快捷的方式传递出来。如果从获取人脉的角度,实力和专业水平是交流的基础,同时不思考问题不实践也没有什么好交流的。有取舍的参与一些有必要的活动,如果有条件,当嘉宾和主讲会比当听众更有收获。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