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三:交通广播 APP 是您的出行好伴侣
曾经用过几款产品,它们与交管部门谈成了数据对接,本以为有一番大作为,可当时看到了这则新闻,顿觉浮云。我下一个论断,在大陆司机圈内,没有任何产品在公信力上能挑战本地交通台,如果碰巧有一款产品能取代或与交通台并行,背后一定有政府背景。交通监管摄像头遍布,但管理部门不会将这些资源出让给一家缺乏资 质、难以信任的私营企业。更多的情况将会是有限度开放,而且缺少部分关键信息。但作为政府宣传阵地之一的本地交通台,天生就与交管部门合作,无论是从使用 场景还是从公信力上看,都比手机 App 更靠谱。
延展四:广州地铁官方 App
这可能是行政力量与互联网的最优结合形态。掌握了城市某一类行政资源的企事业单位,内部组建互联网团队,利用天然的数据优势和政策优势,做良心产品,同时由 于没有太多的生存负担,这类产品将可能整合出小团队无法逾越的功能壁垒。这种模式虽好,但有一个前提:掌握行政资源的企事业单位,中高层能想明白互联网的玩法。不过这也并不致命,完全可以冷眼旁观,等小团队前仆后继将市场培育好后,轻松介入,这一切只需要一个契机。
这些行政资源与互联网产品结合的案例摆在眼前,打车类产品的命运其实不难推演。
各城市的出租车公司,由于其经营内容本身具有“公共资源”的特征,最终都会受市政牵制或管理。而打车产品的命脉在于行业协会,一旦此处政策收口、提高数据门槛或收取高额准入费用,创业产品将被直接打成废品状态。
目前打车产品在做小白鼠和排雷兵,一旦加价打车的市场培育成型,或催生出其他形态的盈利方式,除非与市政合作、与出租车行业协会联手,作为独立公司,将无法在这样的压力下存活。
目前各互联网巨头投资打车应用,也并不代表他们看好“打车”这一领域,更有可能的是作为防御性投资,一旦势头不好,不会因过于牵连而受影响,势头若好,便可以顺藤摸瓜。
由此看,打车这个市场,行政力量、行业力量、互联网巨头都在虎视眈眈、各揣鬼胎,而身在暴风中心的创业团队,却显得孤立无援、前途堪忧。不得不说,这个领域实在不适合互联网创业,行政优于渠道,渠道优于产品,而 UX/UI 和技术能力早已不在讨论之列。如此凶险,根源在于,这个领域内的资源和用户,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不受产品制约,即便有盈利模式,也最终还是会成为他人的点金石Cye.com.cn。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