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移动设备融合
3年前大陆汽车与汽车公司沟通用户界面的关键点时,汽车厂家坚持HMI是公司核心价值,汽车的屏幕必须和品牌相符合——独特的,属于汽车公司的。他们非常惧怕真的成为摩托罗拉、索爱、三星这些公司打广告的平台,所以很抗拒MirrorLink的方案。因为MirrorLink主要是摩托罗拉、索爱、三星和HTC车联网项目的联盟。
但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汽车公司开始主动向汽车通讯体系零部件供应商要MirrorLink相关的方案,也就是直接把手机上的屏幕映射到汽车屏幕上。因为事实证明,如果固执的认为汽车上的这块屏幕是需要自己来独占这块车载屏幕的资源,分明是和互联网开放众包的思维相违背,孤立的结果只会是被用户抛弃。
“对于大陆汽车来说,未来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汽车和移动设备的融合。”经明在分析其业务板块内容时说。而近3年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汽车厂家终于积极要求零部件供应商为其提供汽车和移动设备链接融合的方案。
以移动设备为中心,目前主要是手机,未来可能是Google Glass之类的产品,而车里的屏幕只是移动设备的配套设施,而手机是通讯的中心。确定这样的思维以后,要做的重点是交互界面的呈现,如何让车主在车里更好地打电话、上网、导航,人们在家里、咖啡馆里看到的用到的内容和使用习惯如何在车里延续。
为此,大陆汽车给出的产品框架主要是,以Autolink为整体品牌服务理念向汽车公司推广,推出一系列产品和服务。但是作为供应商,还是需要为汽车公司做定制服务。在推广的过程中,大陆汽车发现专门针对汽车的App Stroe必定不是汽车Connect的方向,因为汽车行业还是只擅长做汽车相关的事情,而把互联网的各种产品还是要让专业的人员来做,因此大陆汽车在推出App Stroe一段时间以后就放弃了这一做法。
同时,大陆汽车推出3个层级的服务,最初级的是把手机作为收音机的延伸,让收音机的内容映射到手机屏幕上,而把车载收音机作为手机的音箱。“这叫资源互补。”这主要是针对定位低端的产品。更高一级就是直接把移动设备MirrorLInk到汽车大屏幕上,得到更大的显示,而大脑和运算还是在手持设备上。最终要达到的是,为车载系统做云端应用,不依赖手持设备,也不把所有的应用都放在车载系统上,而是在云端,车载系统仅仅作为一个“猫”,手机作为一个链接到网络的管道。“我们在HMI上并不需要做得特别炫,要简化车载系统的操作,开车才是最重要的。”经明分析。
在开车场景下,目前最好的人机互动应该是让手不离方向盘的语音识别。但是在中文语音识别问题上,并没有得到非常好的解决方案。经明认为,就目前的中文语音识别水平在应用上可以做得很好,首先要选择哪一类型的词语需要用云存储语音,哪一部分词语用本地语音。比如我们要导航去北京大学,而普遍上人们都称呼其为“北大”,因此这样的数据如果是在云存储语音上,虽然搜索的时间会相对较长一些,但是通过一些大数据的算法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准确的答案,而固定的路名则可以本地存储,速度又快。
变化的局限性
我们可以看到汽车产业不得不追随消费者互联网化生活的脚步,认可汽车互联这件事情,同时进一步认可汽车和手持设备的融合,但这依然有局限性,那就是汽车公司很难真正开放平台,此外大象和大象之间注定不能融合。
在iPad mini上市后,欧美和国内都有不少达人在网上演示了如何将iPad mini嵌入到汽车,作为车载系统。这一方面显示,这件事情是可行的,而另外一方面也凸显了人们已经对车载系统的极度不满。
“事实上确实有企业找到我们做把iPad嵌入到汽车里的项目,但是这里的问题相对复杂。事实上汽车的生命周期是10年,而消费电子类产品的生命周期要短得多,就目前为止没有一块纯电容屏是能够达到车载级别的。”经明分析这里存在的问题,车载级别的电容屏要足够大,而且要在暴晒极高和极低温度的情况下都要确保不会死机,并且生命周期是10年。10年的过程中,硬件内存无法升级,所以真正能够承载的软件和速度会越来越受到限制。此外这样的屏幕无法配置在所有级别的车上,如果一款屏幕的出货量就几百万台,对屏幕生产商没有足够的吸引力。
也有汽车公司和苹果公司谈合作,但是习惯别人仰仗着他们鼻息生存的汽车公司和苹果公司天然是无法融合的,因为双方都希望牢牢把握住话语权。事实上汽车的量级对于苹果而言也不是他们目前想要真心开拓的市场范畴。
而大陆汽车作为产业链中汽车互联终端方案和硬件的供应商,他们的改变是非常有局限性的,首先他们不会是革命者,他们有既得利益,并且需要服务汽车公司得以生存。
“我们一直夹在弄潮儿和安全汽车电子件之间,跟不上电子快消品的节奏,但是又在努力推动汽车行业的变化。我们也一直有困惑。”经明表示。经明很明显的表现出一个人置身于这样一个产业的割裂感。一方面他能够看清方向和做法,另一方面却不得不去适应和附和一个产业一个系统的节奏。
经明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并获电子工程荣誉学士学位,其后就读于美国莱斯大学,主攻应用生物工程,并获得电子计算机硕士学位。虽然他在几年前就看到汽车互联网的趋势,并比传统汽车行业的人有更加敏锐的判断,但是在一个体统里,一个人几乎不可能改变一个行业。
现在看来,不管汽车公司是在真正拥抱科技,或者只是短期内用科技装饰品牌和产品,这些汽车行业内生的创新和变化,根本成不了潮流引导者。发生在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大陆汽车的故事就是最好的例证。
在汽车厂商手中,汽车永远成不了移动终端,他们更多把科技当成营销的噱头,而不是推动行业基因重组的动力。或许,真正的变革力量,来自汽车行业外部。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