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我有一个好友,年纪四十出头,头发已经花白。我们都在创业,隔三差五会一起聚聚,谈谈最近的进展,彼此支支招。然而,最近一次见面,他情绪有些低落,说自己已经 创业三年了,工作非常辛苦,但还说不上成功,对未来有些迷茫。人一觉得失意,就难免拿自己的现在和过去比较,一比较就容易心里犯嘀咕:我真的适合创业么?是不是做经理人更好?
又是一出外企经理人自主创业的故事。 说说我朋友的情况:本科毕业于国内名校,三十出头就成了一家知名跨国企业的总监,然后去美国名校读MBA,毕业后去了一家民营企业做CEO,一时风光无 限好。和民企老板合作时间不长,他就萌生了创业的想法,理由也很简单:总是打工也不是办法,薪水虽高,但没有安全感,还是自己创业比较稳妥。说干就干!他找到跨国公司工作时的一帮同事,创立了一家管理咨询公司,很快就有了自己的第一桶金。
第一桶金赚得很轻松,他的脑子一热,觉得创业也不过如此,接下来开始大规模扩张。他搬到一个高档写字楼,招了很多高薪人士,业务线快速扩张,成本也在快速上 升。不过,当初的好运气并没有持续太久,后来他的生意就越做越难了。在中国做咨询很难,很多客户看似很有兴趣地找你要方案,其实不过是在为自己做准备素 材,往往很多咨询项目都是开始轰轰烈烈,结尾悄无声息。做了很多次“活雷锋”,他心里有些不爽,沮丧又无奈。
“不管你以前做得多么出色,创业都不能保证成功!”在我们的聊天中,他很无奈地如此总结。他接着跟我解释:
创业比当初想象的要艰难得多,以前总觉得在大公司干 得那么出色,自己创业也一定能够成功,创业后才发现创业和做经理人完全是两个状态,一个优秀的经理人创业未必能成功。
我周围还有不少在外企和大公司颇有建 树的人,厌倦了在大组织里面的官僚主义,就决定自己出来单干,但是成功者往往不多,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
聊着聊着,我们不自觉地反思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人在外企如鱼得水,一旦自己开始创业就会遭遇滑铁卢呢?除了一些偶然因素之外,是不是他们自身也有一些缺陷呢?我们总结了“外企高管创业难成功”的四大要素,也拿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在大公司做职业经理人与创业做老板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游戏,对个人能力的要求完全不同。大公司的职业经理人有良好的品牌效应,有大量的资源支持,有一套 非常完善的运作系统,他只要按部就班地管理好组织,协调好各种资源和关系,基本上就能获得成功。一旦他选择创业,他就会发现以前理所当然的平台支持和品牌 效应都消失了,他必须具备企业家精神,包括过人的魄力和超凡的勇气。
他就必须成为里里外外的“一把手”,什么事都得自己管,而且要事无巨细。然而,这类经 理人以前往往是“专才”,而非“全才”。如果他们不能从“专才”成功蜕变为“全才”,要获得创业的成功就会比较困难。
其次,创业会使他失去知名公司职业经理人的光环及其赋予的一切。尽管在头衔上他还是CEO,那些熟人网络也还存在,但这种人脉资源带来的价值却大打折扣了。 在Cye大公司高管的宝座上,很多人不知不觉产生一种幻觉,觉得自己结交了很多真正的朋友,但是在他创业时,他会非常失望地发现,那么多人之所以乐于跟他交往, 主要是因为他的职位,而非他个人。这个时候,他想要把以前的人脉关系转化为现金回报,其实是非常困难的。
再次,职业经理人的心态很难转变。很多人从大公司出来,第一个想法就是要租一个豪华的办公室,招很多高学历的人,打造一支“梦之队”。但很快他会发现,公司 的现金收入可能低于预期,高昂的人力成本会变成公司难以承受的包袱,那些高学历的人也不像他想象的那么好用。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