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落后了!这个神奇而充满活力的土地,曾以领中国改革开放风气之先而成为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实体经济、民营经济的一块“样板田”,创造了无数奇迹和辉煌。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产业“空心化”严重,随着投机狂欢泡沫破灭,导致经济发展深陷漩涡。
分析人士认为,温州发展教训也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警示:立足实业才能强国兴邦。
1
数据
13项全省“垫底”的数据令人震惊
日前,浙江省温州市委市政府决策层在一次会议上首次公开经济“垫底”数据,坦诚正视温州已“落后掉队”。
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显示,2012年在16个经济主要指标中,温州市大多数指标处于全省“倒数”行列,其中人均GDP、GDP增幅、规上企业(年产值2千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工业总产值、财政总收入、进出口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等9项指标均倒数第一。另有4项倒数第二,共13项在全省“垫底”。而多年前,温州发展历来雄居浙江省前三名杭、甬、温。
今年7月初,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到温州调研时严肃指出,新形势下温州发展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之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30多年来一直没有摆脱“低小散”的产业结构和县域经济的路径依赖,而且产业“空心化”严重阻碍了温州发展。
现状
“企业规模,产业分布”温州全面落后
温州经济起步于家庭工业和加工工业,产业相当部分集中在服装、皮鞋、眼镜、塑编等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低的行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离散度大的“低小散”问题突出。增长方式主要靠低成本、低价格的竞争,产业层次长期得不到有力提升。
有比较才会有鉴别。
看企业规模,温州民营企业大量的是中小、小微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仅41家,是省内“第一梯队”(杭州、宁波、绍兴)的“零头”。
看产业分布,温州产业“宏观集聚、微观分散”的特点较明显。温州现有大大小小的产业园区数量很多,其中省级以上工业园区12个,而园区总建成面积仅100个平方公里,成不了多大的气候。相比之下,宁波市有9个,建成面积却高达300平方公里,“排行”在后的绍兴市15个,建成面积294平方公里。温州为之汗颜。
专家认为,温州产业空心化有三个标志:大量资本游离出实体经济转向炒股、炒房、炒煤、炒矿等投机领域;打着实体经济幌子向社会和银行融资;大量亟待转型升级的实体企业被迫外迁。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