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
“低小散”“空心化”的根源在哪里?
“产业结构低小散、以低成本和低价格竞争的落后增长方式,导致温州经济产业空心化和低层次产能严重过剩,大量资本逃离实体经济,追逐投机炒作,一旦经济形势发生变化,噩梦不期而至。”温州市中小企业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
从2005年起,温州企业外迁呈“井喷”之势。早在2008年,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的一份报告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外迁,民间资金外流,温州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现象。特别是近年来,除了原有的几家大企业,温州基本没有在本土上形成新的有影响力的经济主体。而实际上,一些本土大企业在外地的投资额、产出规模也已大于本地。温州单纯依靠仿造、简单作业、人口红利的产业发展方式,使得产业始终徘徊于中低端。
温州市服装商会会长郑晨爱说,近十年尤其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融资难、用工贵、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等压力凸显,传统制造企业微利,像刀片一样薄,甚至亏本经营。与此同时,土地增值和房地产增值等收益远远大于做实体,投资嗅觉灵敏的温州人即刻抓住将投资转向“短、平、快”的投机领域。
温州乐清市2010年做过一项调查,“低压电器之都”柳市镇的规模以上企业,70%以上利润不再投资本地产业,而是转移到外省市开发房地产、建高科技项目,也有不少资金在买楼、开矿等。
在高利润的诱惑下,实体经济开始成为投机的“幌子”。
曾任乐清政协一位负责人坦陈,把企业作为融资平台,以此获得大量银行贷款,转而投资房地产等虚拟经济行业,这种现象在温州比较普遍。“一家年产值1亿元左右的企业,居然能获得银行总授信10亿元。”
发展环境不佳、土地要素供给不足且价格飙升,“鱼长大了,鱼塘太小”,许多发展壮大后亟需转型升级的企业被迫迁往外地,也导致温州本地产业“空心化”。周德文表示,目前,在全国各地约有3.5万家工厂和6-7万家贸易企业是由温州企业主外迁后投资的。
各种投机泡沫破裂后,温州经济无奈自食其果。“温州经济失去了发展的十年,但如果经过深刻反思,厘清思路,立足实体经济,倒逼转型升级,相信依然能够迎头赶上。”有关专家说。
警示
温州到了一个不进即退的重大关口
“温州经济就是中国经济的一个缩影。”许多专家表示,作为中国市场经济的前沿地带,温州问题最先显现。他们指出,值得警惕的是,如果创业和实业精神削减,任由热钱、快钱投机取巧,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危机。
近期出现的“钱荒”现象折射出危机端倪: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变成了“钱生钱”的虚拟游戏;在银行体系到处蔓延的“钱荒”表象之下,是实体经济不断失血的恐慌。
“标兵渐远、追兵逼近”,温州新任市委书记陈一新严肃告诫决策层全体成员,温州到了一个不进即退的重大关口,要切实增强危机意识,推进转型升级,发展提升民营经济,再创辉煌。为此,温州市决策层痛定思痛,决定“返璞归真”,不再“东张西望”,战略部署重振实体经济。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刘刚教授表示,中国经济转型必须加大改革,合理配置金融资金分布,使其与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要求相适应,大力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走出一条“以实体经济为主,金融与实体经济发展紧密匹配,由创新驱动促进产业升级的道路。”
专家关注到,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稳定和发展。7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也表现出中央下大力引导更多的资金进入实体经济,使经济逐渐回归健康常态的决心。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