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在国内手机游戏行业红红火火的今天,无数的创业者与开发者迅速投身至这座金矿中来,短暂的研发周期,批发式的市场策略,殊不知,十者有九死一重伤,与赌博无异。笔者经常跟一些投资人朋友开玩笑说,投资手游,还不如去澳门赌几把呢!
1330412024-0
中国手机游戏市场正处于爆发期,这一点无人异议,但为什么产品的成功率不升反降?笔者总结认为主要原因是“不理性”,呈现为以下3点:
1.市场规模爆发首先导致的是产业链下游的增长,手游行业也是如此。目前国内Android渠道商、平台商数量呈非线性增长,有个几百万用户就急切地想分一口蛋糕,这种激烈的竞争导致用户获取成本急剧上涨。一些看似收入很高的产品被渠道一瓜分后所剩无几,有些甚至亏损。
2.开发者数量过多,多为同质性产品。目前国内市场的产品类型屈指可数,无非就是类MT的卡牌,类页游的RPG,类P&D的三消,类COC的塔防。抄的抄,换皮的换皮。我记得顽石吴刚最近发表过“市场规模增长但行业竞争力却急剧下降”的看法,一语道破中国手游现状。
3.缺乏全球化的眼光。绝大多数中国开发者只着眼于中国市场,一被问到国外市场则完全一头雾水。
移动游戏的定位
言归正传,本文笔者主要阐述移动游戏的全球化战略。那么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移动游戏。
笔者不是一个热爱抛头露面的人,参与的公开活动不多,但一些重要活动还是没有缺席。经常与一些国内的开发者、发行商、渠道商交流,发现在他们的字典里,移动游戏=手游。笔者认为不然。真正的移动游戏,不单只是手机终端,还包括其他可携带式设备,如平板、掌机等等。要搞清楚国外市场,必须先对移动游戏有个清晰的定位。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的出现,苹果与谷歌几乎革掉了索尼和任天堂在传统掌机市场上的命。数据表明,PSV与3DS等掌机销量逐年急剧下降,而iPad的总销售量已经几乎跟iPhone持平,成为最重要的游戏终端。著名创业公司Supercell早在其创业期间就明确了“平板优先”的策略。真正的移动游戏,应该是跨屏、跨终端的一个巨大市场。
为什么要走向全球化?
App Annie数据表明,中国iOS市场规模目前稳居世界第4,大约相当于日本的一半,北美的1/3;Android市场规模不及韩国一半。试问这样的市场规模,如何能承受如此多的开发者瓜分?经典营销案例告诉我们,在信息流通的市场里,客户永远不会平均分布在各个产品中,而是集中在部分优秀的产品中。因此,国内市场产品成功率低的状况是早已注定的。国内开发者的出路在哪里?如此之大的海外市场,为什么非要窝在自己家里厮杀呢?
早在2011年,国内一家低调的开发商Tap4fun已经进军海外市场,并且在2012年成为中国在海外市场收入的冠军。目前,有过成功产品的公司,如触控、蓝港、乐动卓越等均已经向海外市场发力。日前,触控旗下品牌“Punchbox Studios”依靠其与日本KONAMI合作的《魂斗罗》一举夺下北美付费榜第一,并且持续两周之久。由此可见,陈昊芝在国内活动频频,不停鼓吹国内市场的同时,已经在国外市场上先行一步。
全球化是未来移动游戏的必经之路。走全球化路线,让开发者能够把产品研发放在主导的地位,而不是把渠道放在重心;有利于小型团队压缩团队规模节约成本;从多个国家获取收入,更易于在产品数量有限的情况下规模化。
如何做全球化?
笔者认为这个环节才是大家最关注的。脱离了“怎么做”,前面所说全部都是废话。因此,笔者也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两年来研究海外市场所得的一些粗浅经验。
心态
要做全球化市场,首先要把心态放正。国内开发者大多太急功近利,浮躁,想趁着风头捞一笔,暴发户心态。古代兵法有云:“未攻其城,先攻其心。”领兵打仗,拼的不是人数,而是士气。做市场也是一样,没有一个正确的心态,没法做。
国内产品“出海”通常被定义为“必死无疑”,笔者总结,下这种定义的人通常有两种借口:
1.美术风格不符合国外人口味。
在自己家里热衷于抄袭与换皮,随便换一种美术就出一款新产品的公司多不胜数,却头痛美术上的问题。COC,Hayday,以及众多Zynga的社交游戏已经证明了Q版风格在欧美依然吃香,老外没有规定只玩暗黑风的游戏。
2.市场规则不明确。
在欧美这样的成熟市场,有着统一的开放平台,市场规则比起国内众多的渠道分化要简单明了很多。笔者今年参与北美GDC,学习了众多国外产品成功的经验,他们总结出一个定律:获取用户的成本高低关键在于产品品质。中国开发者热衷于搞市场,却往往忽略对产品自身的打磨,这样才导致了中国制造难以“出海”的现象。若中国开发者能真正静下心来,打磨产品,相信进军海外市场并非难事。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