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在创业初期往往带有“中国式合伙人”的普遍特征,容易埋下股东内讧的隐患
■近年来,股东内讧现象频频出现,成为影响上市公司尤其是民企上市公司发展的一大障碍
■解决股东内讧问题,归根到底还需要先解决人的问题,即公司核心管理人员、大股东的意识 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将公司治理、法律责任、创新等坚持下去
近年来,股东内讧现象频频出现,成为影响上市公司尤其是民企上市公司发展的一大障碍。
据上证报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以来,至少有26家A股或香港中资上市公司卷入重大股东内讧事件,并对相关公司发展、经营等方面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成为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 股东内讧风波不断
1月6日,主营缓速器的特尔佳创始人及第二大股东凌兆蔚公开指责公司开年第一个交易日公布的4.81亿元定增募资方案,是上市公司不负责任的“恶意圈钱”行为,并透露自己与现特尔佳董事长张慧民已没有任何联系。
此言一出,市场哗然。其不仅将当年这对创业伙伴、公司当前第一和第二大股东的僵持关系赤裸裸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更是再次将上市公司股东内讧这种频繁出现的现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实际上,此前类似的案例也并不鲜见。
2011年7月20日前,梁广义、梁少勋、梁伟东分别持有美达股份原控股股东天健集团33.34%、33.33%、33.33%的股权,由此形成内斗并波及上市公司,期间经历了两年妥协、反悔、扯皮等内耗后,公司业绩明显受拖累,营收和净利润分别由2010年的同比增长52%及5.9倍演变为2012年的下降17%和76%。直至2013年7月,利益方握手言和,天健集团及美达股份实际控制人正式变更为梁伟东。当年10月,梁伟东再输血2.5亿元巩固控制权。
再如,2011年4月,朗科科技以创始人邓国顺为代表的利益方与另一创始人、现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成晓华一方之间的斗争;2012年华海药业两大股东周明华与陈保华之间的纷争;2013年5月荃银高科创始人张海银女儿张琴与大股东、创始人董事贾桂兰之间的控股权之争等。
此外,在创始人与职业经理人之间、创始人与外部投资者之间,以及管理层之间、普通大股东之间的纷争也屡见不鲜,典型案例在国美电器、雷士照明、上海家化、真功夫等公司身上曾有过突出体现。
三类企业易出现内讧
在同创伟业副总裁张啸看来,“引发股东内讧的原因是多样的。”
张啸分析称,创业前,大家有共同的目标,为了把公司做大甚至上市,各股东之间通常通过相互让步达成一致;而上市后,大家与以前都不一样了,无论是财富还是各种资源,都得到迅速膨胀,这时候个人的想法就不一样了,各种分歧相应而生,为股东内讧提供了“温床”。
另一方面,一个企业从创立到成功上市,一般需要5-10年,在此漫长过程中,企业创始人之间出现分歧也很难避免。
以特尔佳为例,2000年,45岁的凌兆蔚创办特尔佳,38岁的张慧民出资80万元入股40%,两者创业时都处于中年阶段,直至公司2008年上市,凌兆蔚与张慧民一直保持一致行动人身份,但上市后,双方在经营管理理念等方面开始出现分歧,凌兆蔚希望继续做好主业,在其眼中张慧民则开始“讲故事”,投资化工、煤矿、生物医药等领域,不是流产就是不见收益。2010年12月,双方矛盾激化,凌兆蔚辞任公司总经理,2011年12月又辞任董事。随着双方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引发了近日凌兆蔚的公开指责。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