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人口资源压力+当家难】
虽然我国拥有数不清的河流湖泊,但当这“生命之源”平分给13亿人,我们就只能和沙特、阿联酋这样的沙漠之国,一起站在联合国的缺水名单当中;
虽然我国地下蕴藏的煤炭总量位居全球三甲,可被13亿人一分,我们的排名就会迅速下滑整整五十位;
虽然我国人脚下涌动的石油总量,就连OPEC成员国都要羡慕,但人均以后,我们又会被全球四十个国家远远甩在身后。
13亿人要吃饭,平均每天就要吃掉160万头猪,就要消费掉大约13亿公斤的粮食。
13亿人要生活,每天就有10万吨垃圾需要填埋,就有3个西湖的水要被马桶抽掉;
13亿人要发展,每天就要动用相当于建一个长江大桥的财政资金。
中国人的日常开销究竟有多大?也许在北方这个最大的煤炭枢纽,你会得到一种答案。
大秦铁路线上,像这样一座三百多米长,十五、六米高的煤山,通常只需几个小时的时间就会被完全搬空。中国每三盏灯里就有一盏必须靠这里运出的煤来点亮。
秦永红 太原铁路局运输处副处长
“几乎每10分钟就要发出一趟万吨或者2万吨的电煤专列,像大家看到的,每一根线就代表一列万吨或者2万吨的重载列车。”
这蜘蛛网一样的图表显示的,仅仅是大秦线一天的运输情况。像这样的运输密度,全世界绝无仅有。而这条能源大动脉现在承载的运量,已经是它设计运送能力的4倍。绷紧的不仅是铁轨,还有铁路线上每个职工的神经。
春运,这是中国人创造的独有的生活景观。每年春天,要将超过20亿人次的出行妥善安排,相当于帮每个中国人都搬一次家。这是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类迁徙活动,没有任何其他国家的政府,有过中国政府类似的体验。
是的,也许只有当你真正近距离地去观察这个国家的每个细节,你才能明白,要支撑起13亿人的衣食住行,是个多么复杂、庞大而又艰难的系统工程。
当家难。怎么当好中国这个大家?即便是世界顶级管理大师,恐怕也难以给出完美的答案。
【短片:人口总量压力(发展难)】
当这个贫瘠的农业小县仅仅用了三十年就变成全球小商品贸易中心,这里的常住人口也从2万猛增到100多万。这些密密麻麻的储水罐,这些警戒线下裸露着黄土的水库,已经和这里的商业奇迹一样抢眼。人多了,水不够用。怎样堵上未来20年1亿立方米的用水缺口,是目前义乌发展最大的难题之一。
当这片只占全国不到2%的土地,连续二十年创造出位居全国第一的GDP的时候。二十年外来人口增长7倍的压力,也让如今这里的发展面临缺地困境。
涂高坤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加上外来人口,我们现在是1亿多人,也是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之一了。所以在我们广东来讲,土地资源和人口的矛盾,应该讲在全国是最为尖锐的一个省份之一。”
当这一个个拥挤不堪的招聘会,最近五年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各个城市,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依然在以每年六百多万的速度涌向社会。
【短片:不断加重的就业砝码】
未来五年,我国新增大学毕业生每年将高达600万人;农村转移劳动力每年要新增600万到800万人,而城镇新增失业人群每年也将高达500万人。如果再加500万还没有安排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下岗职工,www.cye.com.cn每年中国需要解决的就业岗位就是2400万个。
虽然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创造的新增就业岗位已经连续四年超额完成任务,每年都能提供1200万个就业岗位,但依然还有1200万的巨大缺口。
13亿,庞大的人口总量,依然压在我们的心口,一如三十年前。
【短片:计划生育与工业化】
1978年,一部轰动大江南北的喜剧电影在全国上映,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计划生育的电影。不过,对于当年的中国来说,选择计划生育,却并不像电影里那样甜蜜轻松。
事实上,究竟是人多好还是人少好,历史总是给出不同的答案。
数量庞大的中国人口,曾创造出世界上最古老也最灿烂的文明。这些新颖农具每一次在中国出现,都代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力。从公元前一千年前后的西周时期开始,中国就取代埃及和巴比伦,成为世界的人口中心和经济中心。
史学家司马光在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上,曾经写下了这样的话,“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人多,赋税就多;兵力就强。这也被后来的中国帝王,当作国家兴亡法则的最好总结。
翟振武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
“这是一个农业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很低,所以这个生产的增加,财富的增加,主要是靠劳动力的贡献,所以对劳动力的追求,其实就是他对财富的追求,对这个生产价值的追求。”
亚当•斯密在他著名的《国富论》里也曾这样写到:“一国繁荣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居民人数的增加。”从康熙至道光,中国人从不到1亿猛增到4亿,150年里翻了两番,完成了我国古代史上人口最大规模的一次增长,此时全世界每三个人里就有一个是中国人,而与它相对应的,是那个时期的中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比例,超过了1/4。中国的繁荣与富足让西方人望尘莫及。
然而,当中国启动工业化列车,人口载重却成了大问题。英国工业革命初期,他们的人口只有区区1000万,还不到全球的2%;1935年罗斯福新政后的美国,人口也不过才一个亿,只占全球的5%。而新中国开始工业化转型的时候,身上背负的人口是5亿4千万,占全球的1/4。
郑晓瑛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更具体地说,实际是一个农业人口大国。那么带着这样一个大的基数的农业人口进行这个工业化的转型,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那么西方的工业化这个进程,和他们的经验从来也没有提供过一个如此大的农业人口的国家是如何转型的经验。所以中国完全走了一条自己的工业化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