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我国人均耕地面积最大的区域之一,——黑龙江北大荒农垦区。在红星农场,董克江一个人就耕种了1800多亩地,今年秋收结束之后,他算了一笔账,仅靠玉米、大豆,年收入就达到了50多万元。虽然有些年份受粮价起伏波动的影响,但这种规模经营 还是让他成了附近有名的富裕户。
同期:面积越大越好,你种一 地也是用这些程序 播种 趟地 种100晌地也还是这些环节,但是收入不一样,种地越多越多,收入越高,还是地越多越好。因为我自己有机械,省机械作业费,抵御风险能力也高。
从红星农场南行300公里,在哈尔滨、齐齐哈尔附近,农民庭前屋后一切可用的地加在一起,人均耕地也只有4亩,在人地关系更为紧张的浙江、福建等地,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4亩。
在我国,2.4亿农户分散居住在320多万个星罗棋布的村庄中,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分散的微型家庭农场,每户面积平均只有7.5亩。
人多地少,无事可做。对此农民有个形象的说法:三个月种田,两个月过年,五个月休闲。在农村劳动生产率提高之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上个世纪,马克思曾经指出:财富的增长和文明的进步,cye.com.cn通常都与生产食品所需的劳动力和费用的减少 成相等比例。如果一个农业劳动所生产的粮食和其他农副产品,可以供养几十人甚至几百人,这就意味着80%的农村劳动力能够从农业中解放出来。
在田野 庄稼 承载不动数亿农民希望的时候,一些人开始探索离开土地的道路,乡镇企业成了中国农民为了富裕,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的转移。
这是一段令人振奋的资料录像。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村大地,雨后春笋般地出现了一批批乡镇企业。1亿3千万农民洗脚上田,转型为企业的职工,直接带动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1987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时 留下了这样的话——“我们完全没有预料到的最大收获,就是乡镇企业发展起来了”。
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又一次点燃了农民走上富裕的希望,被称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
在拥有58家乡镇企业的“中国首富村”华西村,每天有近千人到这里参观学习,在村里的一面墙上,一幅西天取经图描绘着得道的艰辛和修成正果后的美好。如今82岁的老书记吴仁宝已经成为这个参观景点的一部分,他几乎每天都要来到这个礼堂,向来自四面八方的乡镇干部介绍经验。
原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党支部书记 吴仁宝: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
20年来,取经的人一拨拨走过,农村的土地上虽然没能克隆出一个个华西村,但是人们结合本乡本土的实际情况,打造出了 “蘑菇村”、“草席村”、“烤烟村”……有的靠五金配件、有的靠发展旅游,一个个特色产业村成为农村大地上的亮点。
成立于1954年的常熟千斤顶厂是苏南最早兴建的乡镇企业之一,员工主要是周边乡镇的农民。从一个手工作坊发展到产品销往全球的集团公司,顾雄斌说这是因为每一次事关企业生死时,都成功转型。在短缺时代过去之后,如何一步步转型、参与市场竞争,对于乡镇企业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顾雄斌:
我们厂在当时的情况下,是手工业作坊的代表,就是前桌台凑到机子,有个小的台钻。已经很不错了,再一步步发展中间我们通过一个过程中间,我们搞一些车床,一些刨床,依靠这些 车床刨床我们进入了半自动化的过程,我们开发了千斤顶,我们当时做的3吨8顿十顿,实际上已经半机械化。经过几十年的变化,已经和国际上比较接归了。锻炼适应市场的过程中间,严格说也就是我们企业不断提高的一种方式。
30多年来顾雄彬见证了苏南许多乡镇企业的兴衰。在他开车经常经过的路上,有不断增加的厂房和烟囱,也有废弃的车间和生了锈的机器。而乡镇企业和它的主体农民,正是经历了一次次的市场考验,不断地成长起来。
江苏省镇江市后巷镇,在上个世纪80年代曾经是闻名全国的天线城,制作的电视天线销往各个省市,率先成为镇江的“亿元乡镇”。
同期:那时人比较旺,全国各地都到这里批发,陕西黑龙江,到处挂的都是天线
过去的天线市场,早已变成了蔬菜和杂货市场。当电视天线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之后,后巷镇农民及时转型,如今又打造成了“中国工具之乡”,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企业达到90多家。全球每3只麻花钻中,就有一只来自后巷。
曾经刀耕火种般的乡镇企业,在逐渐适应市场的过程中,已经能和先进的城市工业较量,甚至排在行业的前列,参与了国际市场的竞争。
这些由农民创造的离土不离乡的企业,贡献了我国GDP增长的近三分之一,同时,农民收入的34%也来自乡镇企业。
东、西部乡镇企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它们有限的容纳能力,使得乡镇企业不能完全解决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到城市去,成为千百万农民的一种选择,但对于祖祖辈辈 靠种粮为生的他们来说,打破传统并不容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