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水果加工,很多人都认为它已是夕阳产业。
确实,10年前全国有200多家罐头企业,如今仅剩20多家,未来还将淘汰一半以上。利润率低、竞争残酷,最终令很多罐头企业销声匿迹。
但对熙可集团CEO朱演铭来说,行业不存在夕阳和朝阳之分,只要拥有创新思维,懂得突破,夕阳产业同样也可以做出朝阳的成绩。
正是凭借一种始终坚持、没有疲倦的创新系统,熙可只用了15年时间,就从单一的物流贸易商,蜕变为一个集食品、农业、园艺、医疗、城乡统筹、供应链管理和执行的投资发展帝国。
为了进一步鼓励和营造创新环境,熙可如今正斥资7000多万美元兴建自己的创新中心,该中心位于上海嘉定,占地50亩,将集总部、研发、培训为一体。这对于一向喜欢轻资产运作的熙可来说,算得上是第一次的大手笔投资。
对投资,朱演铭有独特的理念,既不同于私募或风投,也不同于单纯的孵化公司,而是将两者界限打破。每投资一个行业都非常谨慎,投资后会在该行业扎根,不断拓展,最终卖掉、上市或永远持有。熙可食品就是熙可集团投资发展并长期持有的一个领域。如今,熙可食品是我国最大的酸性水果出口加工商,生产的加工柑橘占美国50%的市场份额。
从水果罐头到塑料杯
橘子罐头是熙可食品的主打产品之一,从1997年仅11个集装箱柜的贸易量到2000年,短短三年就提高到450多个集装箱柜的贸易量,其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创新,通过说服进口商将橘子罐头放入他整个产品线,才为罐头这样一个夕阳产业重新开拓出空间。
不过,这只是朱演铭创新发展中一个微不足道的突破。更为朱演铭津津乐道的,则是他的塑料杯产品。
在朱演铭看来,这是水果包装技术上的一项革命。这种突破源于对企业自身的定位上的创新和突破,当他把企业定位于加工水果而不仅仅是生产罐头的时候,他发现,罐头只是水果加工包装技术的一种,而这种方式已经陈旧了,需要突破,虽然美国中老年消费者习惯于购买水果罐头,但美国的年轻消费者倾向于一种更加新鲜、健康,更加便捷的产品,于是他向客户提出生产塑料杯这一新产品,这种塑料杯通过隔氧技术,可以在不添加防腐剂、添加剂的情况下保鲜12-18个月。塑料杯自2000年开始推向市场,短短2年时间就从零发展到1000多个集装箱柜的出口量,目前已经达到8000多柜的出口量。在朱演铭看来,取得这样的成就的关键,正是通过创新思维,通过对消费者的理解,挖掘到了消费者未被满足的需求。
在朱演铭看来,创新是一个持续的、不知疲倦的系统,一个企业必须经常拷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创新储备。如果把企业比作枪膛,那么创新产品就是子弹,企业只有备足弹药,才能永远走在前头,不被后来者居上。
塑料杯开发出来后不久,2004年,朱演铭就开始着手另一项革命性的创新——水果加工技术上的创新。因为塑料杯的生产线中有一个加热杀菌的环节,虽然是85°C低温杀菌,但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水果的口味。于是,朱演铭致力于开发一种360°全方位对冲超高压技术让水果在不经过加热的情况下就完成杀菌的步骤,这样就使得塑料杯在保质期不变的前提下口味更佳,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据朱演铭透露,该技术将于明年投入商用。
同时,朱演铭看到了这项革命性创新技术在食品加工领域的广阔前景,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公司生产具有该技术的食品加工设备,准备推向市场。
这就是朱演铭无边界的创新案例。因为创新,产品、市场都能够无限扩张,一个企业因此得以多元化发展,生存空间得以拓展。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