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中介的经济盛宴
在人数持续骤增背后,是考试培训、中介和香港消费市场的一场经济盛宴。
“不是学生和家长被市场推着走,而是学生和家长们心意已定,他们的需求培育了这个市场。”李希表示。
没有一家培训或中介机构愿意透露自己的客户规模,称为“商业秘密”。而记者发现,仅以号称居行业前列的新航道学校为例,其SAT培训即分为保分系列、全封闭系列和考前突破系列,仅保分系列中又可分为基础班、强化班和精品班,而精品班中又分为保1800分冲2000分、保2000分冲2400分两种,每种又各有10人和25人班,可谓花样繁多。
而其收费也颇为不菲。在记者表示有意为小孩报名读相关课程时,一位在线工作人员即很热情地介绍:“基础班级可选择周末班和周一到周五的,周末班84学时,周一到周五的班100学时。后者费用14800元,是15人以内的小班。3月初开的班,年前报名有优惠,可以打九折。”
该工作人员介绍,他们还有一对一、一对二、一对三的小班。一对一的课程,据学生基础阶段和老师的不同,价格由每小时380元到1080元不等。
据记者查询,仅该校上海校区,在3月、4月两个月开班的此种收费14800元的基础班,就有11个。
“按市场平均水平,一对一的收费每小时700-800元,上海要800-1000元。大班收费则根据人数多少、时间长短,各有不同,不过平均下来,大班也就每小时200-300元。”李希告诉时代周报。
而在启德教育官网,记者点击客服对话框,表示想报SAT培训班,其客服人员也热切地希望记者留下联系电话,对具体费用,该客服表示:“根据每个人的需求可能略有不同,不同时间段也可能有不同的优惠项目,我们当地的项目顾问能更好地为您详细说明。”
“在备考阶段,平均一个学生花在培训上约10万元,中介加上申请费、快递、签证费也大约10万元。据我所知,有些针对高端人群的中介,明年收费会涨到25万元左右。”李希介绍。
考生的激增、市场的扩张,带来的并不是竞争引起的价格下移,而是价格不断攀升。现已在美国升读研究生的刘桦,当年备考SAT则俭省得多。2008年夏,她报读了新东方办的暑期加强班,花费8000元。申请学校,她完全自己搞定,未求助中介。“当时也有中介找上门来,一般都开价4万元,如果包签证费用,可能要6万到8万。太贵了,所以我们就自己申请了。确实累,有中介省力很多,大部分考生还是求助于中介。有些中介甚至弄虚作假,把考生的高中成绩做成全部9分以上,收费可能更贵一些。”刘桦的母亲沈女士告诉时代周报。
“也许市场的扩张还是追不上需求的增加,使得费用逐年水涨船高,这也意味着今后市场的扩张会更凶猛。”随州前中学校长称。
香港消费市场尝甜头
香港消费市场也尝到了SAT考试经济的甜头。沈女士告诉记者,2009年,她带女儿两度赴港赶考,尽量省俭,不购物不旅游,花费大约在1.5万元。“第一次是三口之家一起去的,那时有航空公司推出的特价机票,来回每人才1000多元,住宿费一天1000元不到,加上报名费,一共花了8000元左右。第二次去,住了一家内地机构的招待所,一天500元左右,所以略便宜些。”
时至今日,以一名考生和两名家长每次赴港停留两晚估算,计入机票、购物和餐饮等消费,每个考生家庭便可为香港贡献至少2万港元的旅游收入。以每年4万个内地考生到港参加SAT计算,一年便有8亿港元的旅游收入来自SAT经济。
一些酒店甚至借SAT之机涨价。考场附近的机场富豪酒店,今年1月SAT考试前晚(25日)的住宿价格高达4000多港元,是1月24日的一倍。“我问酒店为什么要加倍,他们说你们要参加SAT啊!”一位考生家长对媒体表示。
而在考生埋首奋战之时,场外的家长也成了中介机构竞相游说的对象。中介机构纷纷在博览馆内租下演讲厅举办讲座,试图打开家长的“腰包”。由于竞争激烈,一些新兴中介还以每日400港元的酬金,雇用在港读书的内地大学生负责拉客。据了解,亚洲国际博览馆要求中介机构今年必须一次订好六次考试的宣传场地,每个演讲厅一次至少要8万-10万港元的租场费。
由于SAT允许考多次,有考生竟连考五次,重复应考无疑更催热考试经济。“关于考试的一个秘密是,大多数应考者是‘炮灰’,SAT也是这样。这对培训和中介机构来说是好事,市场会不断膨胀。同时也使市场变得‘傻瓜’,不断加水,日渐肤浅化,在太过重视应试技巧的培训过程中,SAT的特质、优点也有可能被逐渐消解。”顾晓鸣称。
“一般来说,考试次数控制在不超过三次为好。考得太多有刷分之嫌,影响考生的诚信度。”李希建议。
SAT的迅速升温,在催热考试经济的同时,也成为倒逼国内高考制度改革的因素之一。“新一轮的留学潮,主流是越来越多的优秀学生直接到国外上大学,这也使国家有关方面感到一种压力,现在这套教育模式、高考制度不改变的话,最好的学生都出去了。”杨东平称。
杨东平透露,今年,国家有关部门已把制定高考改革方案提上了议事日程。“高考制度改革的方向和价值是非常明确的,叫做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招考分离。所谓分类考试,是指没必要1000万考生都用一张考卷,学生至少可以分为三类:精英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和职业型人才,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招考、录取。综合评价,是指在高考成绩之外,还要考虑学生的高中学力水平和学业表现,这叫‘三位一体’。今年浙江已有17个高校实行这种方式招生,这也预示了今后的方向。”
“SAT的考试技术、内容和方法对中国高考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促使我们在讨论中国考试改革时,也要重视几点:一是可以一年考多次,二是对考生要考察基础性的东西,而不是以考察解题技巧为主。”杨东平表示。
也许,国内高考制度的真正变革,才是为SAT经济“火焰山”降温的“芭蕉扇”。而在不太远的将来,SAT的继续升温仍是大概率事件。“这不是一个负面现象,中国的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国外优质的教育应该成为中国优秀学生的选择,这对整个民族、教育都有利。”李希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