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柏勒洛丰驾乘一匹身生双翼,名为珀伽索斯的神马,斩杀了无数怪物和敌人,却因为傲慢触怒众神。于是,宙斯设计让柏勒洛丰摔死,将珀伽索斯养在天庭。自此,在秋季星空的北天区,最耀眼的星象就是‘天马’。”
这是希腊神话里“天马星座”的故事。但中国80后们更熟悉的“天马座”故事由这些词语构成:天马流星拳、小宇宙、圣衣、黄道十二
星座……
1985年12月,日本漫画家车田正美在集英社旗下的《周刊少年JUMP》(以下简称《JUMP》)开始连载《圣斗士星矢》。这部脱胎于希腊神话的少年热血漫画迅速风靡日本乃至整个东南亚,车田正美借此跻身亚洲最有影响力的漫画家之列,但其辉煌在上世纪80年代末随着漫画的完结戛然而止。
不过,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车田再次让圣斗士系列以一个崭新的庞大体系呈现在粉丝面前。他的作品不但重新在日本焕发青春,还勾起了中国80后们的集体回忆。
2012年,车田的《圣斗士星矢》漫画被腾讯互娱引入国内;2013年5月,中国游戏公司完美世界的《圣斗士星矢OL》开启公测。这一年,车田正美60岁了,小宇宙复燃。
车田与集英社的分合
《七龙珠》、《灌篮高手》、《海贼王》等饱含童年记忆的作品都出自《JUMP》。
2011年,58岁的车田正美准备为远在中国的一位合作伙伴送上了一份礼物——中国游戏公司完美世界宣布从日本游戏公司世嘉(日本最大的游戏公司之一)取得了《圣斗士星矢》漫画的网络游戏改编权。车田正美亲自绘制了画作和签名,但因年事已高,且经常卧病在床,只好委托日本出版商集英社将礼物带到中国。
集英社车田正美事务所的工作人员将礼物全程装在保险箱内,小心翼翼地捎到中国,亲手交到完美世界的工作人员手上。完美世界《圣斗士星矢OL》项目组的主策划高翔(化名)告诉《21CBR》记者:“从我们制作游戏的角度看,车田事务所的角色就像车田正美的助手。车田本人非常关注我们制作的游戏是否能够准确地还原漫画,且不和圣斗士其它作品产生冲突。但他毕竟年事已高,因此,车田事务所会有专人和我们对接,既把关游戏产品,也成为我们和车田沟通的桥梁,非常尽责。”
纵览车田的漫画生涯,集英社的角色绝不仅仅是助手这么简单:在车田大起大落的上世纪80年代,集英社的角色更像导演。当时,车田正美已是日本小有名气的漫画家,但在筹备和策划《圣斗士星矢》时,仍遇到了诸多困难。毕竟,以希腊神话为创作背景在当时的日本漫画界是一次大胆冒险,没有什么经验可以借鉴。车田回忆说:“要考虑圣衣的造型,该画科幻式的还是卡通式的?真是伤透了脑筋。我的编辑建议把圣衣画成合体,成为马的形状,他说这招一定可以讨好。”
车田所说“我的编辑”正是集英社旗下《JUMP》为他提供的专职负责人。集英社诞生于1926年,并在1968年正式创立以少年为目标读者的漫画杂志《JUMP》,并确定了两条核心竞争战略:第一,题材包罗万象,但主旨必须是友情、胜利、努力三要素;第二,为漫画家设立专职编辑。编辑的角色像产品经理,又能和漫画家成为朋友,不但负责催稿,甚至会深入到漫画家的创作中,提醒画家什么是少年们喜爱的产品。
《JUMP》迅速成为日本最有影响力的漫画刊物,并为日本的新生代漫画家们提供了一个迈向巅峰的舞台。对很多中国读者来说,《七龙珠》、《灌篮高手》、《海贼王》等饱含了童年记忆的作品都出自《JUMP》。
即使在大红大紫时期,车田正美的内心依然忐忑,因为《JUMP》规定:漫画家必须和《JUMP》签约,提供独家作品。同时又有着严格的淘汰制度:漫画连载以读者反馈为核心,一部漫画如果人气高涨,即使漫画家文思枯竭也要继续画下去,《七龙珠》的作者鸟山鸣曾为此和《JUMP》几乎闹翻;如果一部作品人气下滑,或者在开始连载时候就无法获得读者支持,《JUMP》会毫不留情地停掉。
《圣斗士星矢》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人气下滑的状况,1990年11月,《圣斗士星矢》正式被终结,随之淹没的还有车田对这部作品的诸多构想。
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在日本,形成了以漫画家为核心,集英社、东映、万代齐头并进的产业链。
《圣斗士星矢》的终结,在一衣带水的中国,也泛起了涟漪。
阿鹿,北京人, 生于上世纪70年代末,是看着《圣斗士星矢》动画片长大的(《圣斗士星矢》动画片于1990年被引入中国)。阿鹿在2002年开始在网上卖动漫模型,当时他在一家批发市场意外看到了正版的《圣斗士星矢》塑料拼装模型,价格便宜。“也就是几十元,我在网上转手挣个10元20元是没问题的。在中国,圣斗士还是有很大一批粉丝的,儿时看动画片的时候没钱买,上了年纪有一定的消费能力后,出于怀旧的因素也会买。”
后来,阿鹿直接给玩具生产商万代(亚洲公司)打电话,要求成为万代在中国的代理商,对方很快推荐了一个代理商和阿鹿谈,阿鹿也很快进了第一批货,货款在3000元左右。
但生意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事实上,上世纪末中国最火的两部动画片非《变形金刚》和《圣斗士星矢》莫属,但圣斗士玩具的风头总是被变形金刚盖过。阿鹿觉得,万代在推圣斗士产品时并不是特别给力,玩具不够精美,对原作的还原度也不太高。而且在国内,大的代理商都和万代有千丝万缕的关系,销售渠道多以批发市场为主,几乎没有进过高档商场。
在当时,“万代不太给力出玩具”的主要原因是,漫画被强行终结导致动画片的“夭折”——这是一个被推倒的多米诺骨牌。
国内漫画网站有妖气的创始人之一董志凌因业务需要,多次和集英社的人接触,他告诉《21CBR》记者一个有趣现象:国内如今的漫画周刊早已实现了全彩色化,而《JUMP》至今维持着周刊和黑白漫画的定位,这并非是集英社不重视彩色漫画——他们在中国杭州有一家负责给漫画上色的外包公司,将上色后的漫画在日本国内的移动端发行,但漫画刊物的生产方式仍然维持最传统的绘画方式。
在董志凌看来,这是《JUMP》生产方式的需要:“许多日本漫画家擅长的还是黑白漫画,同时彩色漫画意味着制作成本的提高。《JUMP》过去的生产方式就是低成本、高效率,维持每周连载,动画即时更新带动人气,再推出玩具、游戏等周边产品。”
在日本,集英社、东映、万代是日本漫画、动画、玩具制作的三巨头,形成了一个以漫画家创作和授权为核心,集英社(漫画)、东映(动画)、万代(玩具)齐头并进的产业链。
对万代来说,他们的玩具产品和东映紧密相连——东映旗下的电视台在播放动画片时往往会在屏幕上打出万代的商标,而万代也会在许多玩具产品的外包装上注明东映的商标——毕竟玩具产品的研发和发售节奏,更多会根据辐射面更广的TV动画来确定。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