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为止,还没有任何独立的权威性报告对液晶电视广告的效果进行评估。已有少数人逐渐开始对这种广告形式的效果产生怀疑。
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去年十月针对网络广告发表了一篇报告,分析师在报告中表示忧虑,担心缺乏权威性的第三方数据,能够提供独立准确的网络评估标准,来支持广告定价。而同样的担忧也适用于液晶屏幕广告。
尼尔森的陈指出,“现在还没有独立的研究来对这种新型的媒体平台进行评估。”她说她们公司正在计划与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Shanghai Media Group)合作开展此类研究。“该行业确实需要一套标准来对有效性进行评估,目前我们正在为此努力。”有看好分众传媒的分析师却对此不太担心。他说,“目前是还没有相关评估标准,”但广告商也没有太多其他的新渠道,“所以分众传媒的时机抓得很准。”
然而,位于北京的一家传媒咨询公司沃尔夫集团亚洲区总裁戴维。沃尔夫(David Wolf)却警告说,虽然广告商现在很热衷于投放广告,但如果没有支持液晶电视广告效果的硬数据,广告商不会一直这么踊跃。“会计师们现在开始希望有更深入的了解,他们想知道‘我们何时才能获得投资回报?’”
此外,还有人担心分众传媒增长的速度太快。在上海的智威汤逊广告公司(JWT)大中国区CEO汤姆。多克托罗夫(Tom Doctoroff)认为:“分众传媒扩张得太快,它所传达的广告信息也有所减弱。”“在封闭的环境中人们被迫收看广告,而离开这个封闭的环境越远,你所要竞争的东西也就越多,于是事情就变得越来越糟。”
这位资深广告人指出,“分众传媒的理念暂时还运行得相当好,但如果要继续保持增长,让投资者满意,它目前的主要方法是将规模较小的竞争对手收归旗下,并在更多的地方安装显示屏。”目前公司的核心战略是让液晶屏幕覆盖所有的城市,而这种做法或许会将公司变成一只“跳舞的大象。”
被广告所淹没
有分析师称,当液晶显示屏首次在中国出现的时候,人们都觉得耳目一新,于是会特别注意这种新鲜事物。多克托罗夫说,中国人收看的广告比其他任何国家的人都多。现在公众场所到处都充斥着液晶显示屏,人们被不断播放的广告围追堵截,所以现在这些广告不过是“让人反感”的“噪音”而已。
沃尔夫也认为:“我们从一个极力避免广告的市场来到了一个广告信息无所不在的市场。”他补充说中国人每天要收到300条广告信息。“一旦达到这个数量,人们就会善于滤除这些信息。我们所能容忍的广告数量几乎已经达到饱和状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