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基本上与我国的信息化历程同步,具体来说,是沿着“机关内部的办公自动化”--“管理部门的电子化”(如金关工程,金税工程)--“全面的政府上网工程”这条线展开的。
早在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就提出建设全国行政首脑机关办公决策服务系统,2001年又制定了全国政府系统政务信息化建设的5年规划,明确规定了我国政府信息化的指导思想,方针政策等,并着重建设以“三网一库”为基本构架的政府系统的政务信息化枢纽框架。
电子政务在我国蓬勃发展,目前已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首先,“金关”“金桥”“金卡”“金税”和“金盾”等信息化工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国从1993年开始实施这几项工程,其中1999年金关工程就已实现银行,外汇管理机构以及海关的计算机联网,在关税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金税工程也已顺利完成首期工程,建立了税务系统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计算机稽查系统。这些举措大大加快了我国海关,税务,公安等部门的电子政务进程,对我国信息化进程起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其次,政府上网工程已初具规模。我国从1999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政府上网工工程,目前全国已经有2200多个政府网站,大多数政府网站都已实现了通过网络向社会,公民发布政务信息的功能,尤其是一些发达地区在电子政务建设方面已经远远走在了前列。如深圳建成的“深圳信息网”,已成为全市政府部门统一的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北京于2003年9月25日开始运行的“北京电子政务平台”,除居民身份证,护照办理,企业报表,对外贸易合同填写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完成外,市计委,规划委,建委,工商局,地税局,国土局等15个与公众关系密切的委办局都推出了网上办公业务,到2005年北京将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高速宽带,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最终建成北京市政务系统共建公亨的信息资源库,全面开展网上交互式办公。
三、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1、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已经落后于先进信息技术国家,发展电子政务的任务十分紧迫
在现代,电子政务已成为一种新的政府管理的工具,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显著标志。世界主要经济技术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十分迅速,政府管理和服务已经初步实现了电子化,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家庭上网密切融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大大提高,开始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雏形。而我国的电子政务起步晚,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城乡之间电子政务发展很不平衡,电子政务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尚属空白,应用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阶段,与主要信息技术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发展电子政务的任务十分紧迫。
2、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还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或者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些都是只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业务流程改进的结果。
3、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建设落后
目前由于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还未全面完成,网络的运行速度还很慢,各地政府的计算机、电信设施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还不高,尤其是在偏远和落后地区更是距离遥远,整体的物质和技术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此外,我国电信服务的服务价格还较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网络的普及和电子政务的应用。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