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四:需要引入公共选择理论吗?
公共选择是核心,政府应该是公众和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调节者
供水行业近年来走入低价低质的恶性循环,业界对其关注度很高,价格制定者将供水和其他公共设施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对企业的诉求关注较少。而实际上,供水行业的商品属性也应该被考虑。具有公益和商品双重属性的供水行业应该如何开拓新思路,帮助行业摆脱困境呢?
上海城投战略部资深研究员王强研究了英国供水行业的发展,英国在供水行业发展中认识到,首先把水作为一种商品,然后通过政府介入管理、监管,采取制度维护公共利益,使供水的服务质量越来越高。英国在水务改革中,不仅进行了产权改革,还把政府和企业分开,政府直接进行授权专营,水务行业由政府管理的公共事业变成了企业经营管理。政府的职责由直接投资转向战略投资,并推出了独立的监管体系。
因此,王强认为,国内的供水应该是具有公益特性的商品,其公益性不应该单单体现在价格上。我国应该借鉴英国经验,进行水务改革,由企业、社会和公众应该一同确定价格机制,使政企真正分离。在这其中,需要对原来的思维模式进行反思,建立供水新思维。
如今,公共服务去政治化已成了国际趋势。引入公共选择和集体行为的理论,是供水等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也是公民社会供水的新思维。传统的思维中,供水服务要么是政府实施的,要么是简单的特许经营,即政府交给企业委办。新思维中,公共选择是公民社会制度的基石,是核心。
王强提出,政府不应该是监管者,而应该是公众和企业之间利益关系的调节者。政府应该采取授权专营模式,直接授权企业自主经营,包括通过消费者参与、通过公众选择进行最后的决策,设计灵活有效的系统性制度。
热点五:怎么有效与公众沟通?
行业自身提高社会责任感,打造话语平台,并引导媒体宣传
在公众眼中,水务行业是一个暴利垄断行业,经常会有水价高、水质差的批评声。经过10多年发展,水务行业中一批有担当的企业已经成长起来,对此,这些企业需要牵头做一些整合工作,改变公众对行业的印象。
有企业认为,业内主动倡导提标的理念,将对改善行业形象有很大帮助。中国水务投资董事长王文珂说:“现在行业内很少呼吁主动提高水质标准,但是业内不主动提,标准也早晚会在社会压力下提高。业内应该主动提出供水水质提高到什么标准、污水排放标准提高到什么水平等问题,必须具备与社会普遍认识水平和意识的领先状态。”对此,北控水务董事长张虹海也认为,水务行业有必要主动提高标准,不能只顾及企业利益,而应该增强社会责任感,考虑消费者利益。然而,业内主动提高水质的难度也很大。近期来看,仅有一两家企业提出或进行,不足以带动整个行业进步。
加强与公众的有效沟通,还需要做一些现阶段可以进行的工作。首创股份董事长刘晓光给出了几点建议:第一,打造行业话语平台,水务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需要一个平台发出自己的声音。企业做水处理也有很多困难,在这个巨大的市场中取得合理收益并不是那么容易,话语平台可以把企业这些问题反映出来,取得CYE公众的更多理解和支持。第二,引导媒体舆论宣传,水务行业的宣传应该慎重,并讲清楚行业的理念。比如水价调整时,媒体可以多报道一些水价成本的变动和水价的构成,让公众明白水价为什么调整,这样就不会引起公众过度的反对。
同时,余红辉认为,水务行业是一个大行业,企业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产业发展。行业内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也要加强,可以建立一个沟通平台或一种沟通机制。比如不定期地组织圆桌会议,让更多想了解水务行业的人参与进来,不仅有利于企业交流经验、整合资源,还可以听到公众的声音和建议。
■观点贡献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水业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水网总编辑傅涛 启明创投合伙人张勇 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副总经理余红辉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罗桂连 上海城投战略部资深研究员王强 中国水务投资董事长王文珂 北控水务董事长张虹海 首创股份董事长刘晓光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