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中的郭广昌 这个七月,复星国际成功上市,郭广昌的冬天似乎就快要过去了
郭广昌这一次照例避开了媒体,避开了人群。
7月16日,当复星国际成功登陆香港联交所,外界纷纷扰扰着他的身家又增加多少,在胡润的富豪榜上究竟是榜眼还是探花。刚进入不惑之年的郭广昌,清楚地知道朝自己的梦想又迈进了一步。
躲过了宏观调控,躲过了重重危机,躲过了外界的怀疑和责难,这位幸存者仍然执着于这个梦想。——此次IPO集资所得,除了偿还之前的银行借贷,主要用于投资或收购钢铁、医药、零售、金融服务业及其他策略性投资。
硕果仅存,这四个字听起来很有些悲凉。作为目前保存得最完整、还在整合之路上前行的民营企业家,原本低调的郭广昌更加谨慎,在资本市场的鲸吞海喝、大刀阔斧的举动之外,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现在,只要一提到“德隆”二字,这个瘦弱的浙江男人脸色就会变得很难看。“复星和德隆完全是不同的企业,对比没有意义!”他多次怒气冲冲地强调。然而,无论如何划清界线,他和当年的唐氏兄弟怀着同样的野心——要做中国的产业整合者。
产业帝国之梦
“中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使整合成为一种需要,其次,竞争壁垒在降低,中国社会在走向工业化、城市化、民营化,这个过程使整合成为一种可能。”——几年前,郭广昌雄心勃勃地发言,复星要做中国产业整合的领导者,扩张的版图甚至是在全球。
郭广昌心中的偶像是李嘉诚。在中国企业家群体中,多数人都有李嘉诚情结。他们崇拜李嘉诚,不是因为他钱多,而是因其高明的投资眼光和高超的资本运作技巧。钱多只是果,高明的投资眼光和高超的资本运作技巧才是因。
如今的上海滩和1960年代的香港有颇多类似之处——这是郭广昌的观察,任何一个善于把握机会的人都绝对不想错过时机。
相比唐万新、顾雏军这些已经倒下的“前辈们”,郭广昌有着不同的背景和资历。
他出生在浙江东阳的一户农家。那里盛行啃着霉干菜、寒窗苦读的民风,乡人颇能吃苦加之头脑灵活,过去以盛产教授和院士闻名,如今出了不少民营老板。十年苦读考上复旦哲学系后,郭广昌在校期间是个又红又专的学生。毕业之后,他被留在学校团委做学生工作。
党团干部的经历,让郭广昌在学生时代就对中国的体制有所了解。这和他的师弟——盛大的陈天桥如出一辙。在上海滩上能够创办出本地最大的房地产企业之一,并成功参股、控股上海多家国有企业,复星都得到了地方政府有力的支持。
当时盛行出国留学的风气,郭广昌一度也有出国的计划,但他最终认识到一点——自己的机会在中国。1992年,郭广昌拿着原本用来出国的几万块钱,和同在团委工作的梁信军创办了广信咨询公司——这是复星的前身,替一些公司做调查起家,什么七七八八的小商品、小生意都尝试过。
让郭广昌和他的创业伙伴赚到第一个亿元的,是做一种肝炎试剂。然而,郭广昌认识到资本“四两拨千斤”的魅力是在1998年,改制后的复星实业上市,复星一次性即募集资金3.5亿元。从那时起,他就开始思索如何将产业与资本对接。
仅凭做实业的一点点积累速度,无论如何成就不了今天的复星。郭广昌是个地地道道的资本运作高手。通过资本链来实现产业扩张,在短短十年间,郭广昌控制了两家香港上市公司,直接间接持股8家内地A股公司的股份,直接和间接控制上百家企业。而且,这是在上海,一个国有资本占主导、相对封闭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是,从早年创业到如今庞大的摊子,复星系的管理团队一直保持着民营企业中罕有的稳定——清一色是当年一起创业的复旦师兄师妹们。五人分工有序,擅长大局思考的郭广昌,掌控着复星系这所大船的战略方向。创业伊始,郭广昌掌握着最大比例的股份,之后创始人们的股权结构也一直没有变化过。如果说过去,他们是搭档和伙伴,如今就是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关系。
一个带点八卦色彩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一点。当年复星创业的“五剑客”之一、负责传媒体育产业的谈剑,是郭广昌的前妻、他当年的师妹。后来两人离异,郭已再婚。如今,郭和谈两人仍共事,合作照旧。
“公对公,私对私,大家都能分得很清楚。”“复星虽然是家民营企业,几个老板跟别的民营老板不一样,他们更像是职业经理人。”复星集团的一位部门经理如此点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