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携程
“大家都说,中国的强大能给海外的华人带来非常大的机会。这句话非常正确,在我身上就应验了———1992年进入华尔街是非常艰苦的过程,1994年中国的资本市场开始兴起,开始有中国的企业到海外上市,在华尔街工作的中国人一下子变成了市场的宠儿。大家感觉你有最好的学历:在交大毕业,在美国念书,又是上海人,投资银行都在找你……那时候投资银行都在追人,我在美国工作两年多,也是在寻找一种机会。”
海外8年的投行生活,给了沈南鹏最重要的成功本钱。
1998年年底,沈南鹏个人投资了一家反黑客软件公司。当时的互联网还不太热,但沈南鹏在投行工作中接触的人、他在加州的很多同学,都不断向他灌输互联网的思想。看到美国互联网发展得如此火爆,沈南鹏决定投资互联网。
“1999年,我决定创办携程网,我比较擅长宏观策略、资本运作,但我也清楚自己缺乏旅游和互联网技术知识,所以我找来了当时担任ORACLE 中国技术总监的梁建章和有十几年旅游业从业经验的范敏。” 沈南鹏介绍。
“那时在上海,一顿非常普通的午餐,我和建章、季崎3个人聊天。当时正是互联网第一波热潮的时候,我们自然就谈到了能否在互联网上做些文章。大家谈到了新浪、网易、搜狐,想着还有什么产业能和互联网结合出火花,建章首先提出了改造传统旅游产业的想法,就这样,携程网随后诞生了。”沈南鹏对记者描述到。沈南鹏以最大个人股东身份出任携程总裁兼CFO。
在谈到当时的想法时,沈南鹏承认,“除了要实现个人理想,最重要的还是觉得创业的风险可以控制———如果还想回美国,要在投资银行中找到工作,随时还是可以回去的。”当时曾任ORA-CLE中国技术总监的梁建章也是同样的想法。由创业带来的一切变化,沈南鹏认为都在情理之中,“比如说,肯定要做好准备,一两年之内坐飞机再不能坐商务舱了。”
“携程做的东西门槛并不高,从刚开始就有很多人想复制这个模型,记得我们1999年创业的时候,类似企业有五到六家,经过一个互联网的寒冬,生存下来、找到一个合理的商业模型的,也就携程和一两家追随者。由于携程的成功,还有很多企业想进入这个市场分一杯羹,我个人感觉,竞争越来越激烈,携程作为领先者的地位越来越牢固。”沈南鹏介绍。
2003年携程上市去路演,沈南鹏被问的最多的一个问题是,携程的竞争力在哪里?携程为什么能够保持30%-40%的净利润率,每年70-80%的增长率?
“我试图从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来回答这些问题,但是我发现不能完全解决他们的问题,因为确实我们没有什么核心技术,携程的竞争力表现在他的服务体系上,执行力上,我们上市那一刻,我们和竞争对手elong的比例从1:2.5上升到现在1:5-6这样一个距离,携程占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原因是什么,就是因为携程给别人提供了更好的服务,用户的体验是最佳的。”沈南鹏介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