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来,最初的这张排行榜的工序更像是在干一件体力活,尽管繁琐却极易着手:那个时候没有四通八达的互联网,没有精彩迭出的财经报纸,也很难看到中国的上市公司,于是,大多数时间,他和他的朋友都窝在上海图书馆通过阅读大量的党报,寻找中国最有钱的人。“最简单的,克林顿来华,和哪家企业主握过手,这无疑是我应该关注的。”
在折腾了几个月后,胡润好不容易拿出了一份仅有50人的中国大陆富豪排行榜。
要想让人们知道这样一份榜单,从而知道制作这份榜单的人,胡润明白,自己可以是微不足道,但是,一旦攀上了高枝,它的高度也就变成了自己的。他必须找到一个“有分量”的传播途径。
很快,他锁定了三份世界闻名的商业杂志:《福布斯》、《商业周刊》和《财富》。在查到杂志的联系方式和总编名字后,胡润心神不宁地以传真的方式告诉对方,他有这样一份榜单。而这一次的“面试”并没有让他等太久。
“第二天《福布斯》就给了我答复—很有兴趣!”胡润狂喜不已,他明白自己的决策是对的,世界在关注中国,而他自己获得了一次难得的机会。
被摘除了王冠的国王
与《福布斯》之间的故事,是大家所熟知的:胡润作为独立的调研员开始为《福布斯》编制富豪榜;2000年底,做着第二个富豪榜的胡润辞去了安达信的工作,开始在欧美二十多个大学宣传自己的新事业,并在香港注册了“亚润商务智源咨询公司”;2003年初,由于分歧,胡润结束和《福布斯》的合作;然后是2005年初,胡润开始以“胡润百富”的名义推出百富榜以及一系列相关产品。
尽管整个过程路人皆知,关于这次合作,在今天仍然留下诸多的坊间传言——胡润谈“福布斯”即色变,福布斯大动肝火“封杀”胡润。
7月14日,坐在金茂大厦一楼音乐厅,胡润两手一摊,笑着说:“无所谓,什么都可以拿出来谈。” 对于中国的富人阶层来说,他曾经代表着《福布斯》,一个能将他们推向世界、让他们在整个地球上“扬名立万”的人物;而对于那些迫切想在中国寻找合作伙伴的外国人来说,他是中国富人俱乐部的“领队”,是他“不容分说”地让中国富人暴露在了世界的聚光灯下、来了一场“称斤论两”。
这就是一次“各取所需”的合作。仅从数字上看,胡润似乎亏了——他的回报,只是每年几千元的稿费。但另一个数字,却指向另一个结果——1999年,愿意从榜单中走出来和他面对面聊天的富翁为零;2000年,有五六人;2001年有三四十人;2002年有60人左右;现在,“几乎百分百”。
然而,胡润仍然觉得委屈。他皱着眉头,耸了耸肩,说“ (跟福布斯)还是‘再见’得太晚。”早在香港花了很少的钱注册公司之后,他就一直力图在内地成立自己的公司,并着手准备来做“胡润制造”这个品牌了。但他还是有一些昏了头,毕竟“一个29岁的会计师上了《福布斯》的封面,让人想想都兴奋”。可是,这个风光一时无二的男人,被对方抢先将了一军,最终只是扮演了一回《福布斯》在还未制定出“中国战略”前的一个过渡角色。
2003年1月23日,按惯例要和胡润续签2003年排行榜合作合同的日子,《福布斯》却高调地在上海金茂大厦宣布:《福布斯》将在中国设立办事处,任命范鲁贤为《福布斯》上海办事处的首席代表,并公布了他们进军中国市场的一个庞大的商业计划。还未做好准备的胡润,一下子成了被摘除了王冠的国王。
那个时候,“他看起来挺平静的,但我知道他内心很不平静。”胡润的助手陈冰曾对媒体回忆说。当天晚上,胡润拉着她长谈了三个多小时。幸好,财富的门一旦打开,就不可能那么容易关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