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留下两万元作为急用,李强将所剩的现金全变成了固定资产,房产、红木家具、黄金等。北京某品牌地产公司副总,手中的资金基本上都放在他不可对外言说的N套房产上。
43岁的银行家刘先生更为灵活一些,他当前的现金分配结构是:40%固定资产、40%股票、20%备用资金。而与他同等阶层的朋友们,普遍拥有两套房产之上的他们,目前讨论最多的是,合伙投资整套写字楼或者底商或者购置高端住宅。
通胀的气息越发凝重。上述中富或者小富阶层们,有一种共识是,将货币加速资产化。
刚需已经被排挤在外的房地产市场,调控留下的发挥空间现在属于中富阶层。而最近,部分地区别墅市场的悄然热销以及写字楼、商业地产成交的逆市上涨,都冠上了资金避险的旗号。
货币资产化之战
对通胀气息最敏感的,是社会的中富阶层们。
李强早在今年上半年就因为通胀预期购买了一笔黄金。最近,并不善于投资的他,对于通胀的感受越来越深刻。他甚至开始规劝身边的好友,将手中的现金全部换成固定资产,而他自己,甚至还利用信用卡购买了相应的红木家具。李强认为,只有固定资产才能抵御通胀,而通胀越强烈,借钱就越划算,提前还贷都是吃亏的。
银行家刘先生身边的朋友更具代表性。刘先生身边的朋友投资方向分为三类。第一,保守的。会在拥有二三套房产之后,再购买一些黄金,然后将部分存款放进银行。第二类,资产投资占主流。调控之前,大家都会投资房产,但调控之后,投资商业变得越来越多。第三类,拥有固定房产之后,将钱全部投向实业。
“不管哪一类,共同的特点是,别看这些人身家都是千万级别,但手里的现金可能就几万块钱而已。随着通胀预期加大,对于固定资产的追逐,中富阶层们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在刘先生看来,各类投资收益中,降低风险是最主要的。他的投资原则是,绝不进期货,依然看好房产。“3-5年内,房产的价格还能涨20%-30%。”这是刘先生身边朋友的普遍看法。
最近,刘先生的朋友们又燃起了写字楼和底商的投资兴趣。“就在最近,我的几个朋友合伙在SOHO买了一整层商业,然后租给了四川的一家餐厅。然后,按照各自的投资,各家收取各自的收益。”
“现行宏观调控政策并没有解决经济领域的根本问题,资产泡沫被压制的同时,商品泡沫传导现象俨然已经出现。”在“北京别墅热销解码与走势研判”论坛上,万通天竺新新家园项目总经理丁泰表示,“在基本经济要素未发生实质变化的趋势下,消费者、投资者会自然而然地遵循市场规律而动。目前相当规模的投资者入场,或许只是在为他们的资金资产寻求避险工具。”
9月底二次调控重锤落下后,万通天竺新新家园看盘的人虽然有所减少,“但并没有出现太多客户因为二次调控而放弃换签的,也就是说退房者不多。”丁泰说,因为这段时间房地产业内人士以及金融人士的购房者占据了大部分。“可能是这两类人群与其他类人群对形势的看法不一样。”在丁泰看来,这两类人群对于通胀的感受以及货币资产化的意识更强。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