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赚钱而创业易败
“创业非常艰辛,失败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在美国硅谷,100万个创业想法,只有6个能成功上市。”徐新如是说。根据她的经验,不少人选择创业,可能是一时冲动,可能想赚钱改善生活。但成功的人,往往都非常热爱他的事业,一心想把事业做大。创业之路是五年、十年,漫长而又艰苦,如果没有事业心,创业者很难坚持,也难以感染团队。她一针见血地说:“你想想,如果老板只想着赚点钱,团队也是短期考虑,赚一票就走。他们的行为方式就变了,不会有长期发展的胸怀,可能连游戏规则也不遵守了。所以单纯为赚钱,趁早打消创业念头,还不如去炒房产、卖保险。”
不过,现实却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想创业。有人甚至预测说,中国有1亿人想创业。不过,站在徐新面前的,不外乎3类人。
跨国公司中国区的CEO、总经理,可能会自立门户出来创业。从简历看,他们都是顶呱呱的,善于建立公司制度和文化,拥有专业精神,而且很会融资。但他们缺点也很明显,过去是海外公司的中国总经理,拿着30万到50万美元的年薪。出来创业,他们依然给自己开高工资,比如30万美元。可这样一来,就为公司设立了标尺,于是首席财务官的年薪20万美元,销售总监18万美元……于是,公司的成本高得不得了,毫无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这些CEO是走格子的人,而不是画格子的人。他们被训练去执行总部的战略,却不习惯自己寻找商机。“我拒绝过一个创业者,他带领一大批人辞职创业,给自己配了秘书和法律顾问,还设立一个收购兼并部,请个老外做总裁。我心想你们公司一分钱没有,还想兼并谁啊!他们先建好了巨轮,才发现没有方向。而聪明的创业者是扔掉包袱,划着小舢板出海,能活下来,再慢慢壮大。所以,对第一次创业的CEO,我们总让别的投资者去投,先交点学费。”在连珠炮一样的语速下,徐新的机敏和幽默扑面而来。
还有一类是“海归”派,成功者不少。他们把美国的模式复制到中国,进行创业。由于华尔街的投资者喜欢会说英语的人,这些“海归”深得青睐。在互联网行业,谁拿到融资,就能养活自己,大打广告,名气就出来了,成功就不远了。但他们的劣势同样明显,太年轻,管理经验不足,而且喜欢见好就收———“在外国待过,见识过上层生活。别人出好价钱,他们就把公司卖了,然后去享受生活”。
第三类是本土派,数量最多,对市场的直觉好,而且非常勤俭节约,生命力强。可惜不会讲英语,不会与董事会打交道,而且特别喜欢多元化,不够专注。但徐新关注的恰恰是本土企业家,“中国有那么多中小企业,上市太小,从银行又借不到钱,发展又很迅速,这就是我们的投资对象。今天的小企业,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大公司”。
不过,最让她放心不下的,就是多元化的问题。她感叹:“这些企业家喜欢同时做很多件事,横跨多个领域,可能是觉得每年30%的成长速度不过瘾,要100%的增长才过瘾”,但她坚信,不管你多么聪明多么能干,同时做三件事,不可能都做到第一。于是,为了避免创业者多元化,她想了一些办法,“比如,投资者必须把50%的身家财产放在这一个公司里,让他只有一个儿子,他就没理由不努力。而且只能投入一个行业,让他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