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特想进500强
“过去20年是中国人最幸福的时光,因为全民族搞经济,一下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也产生了一大批民营企业家,而且很有上进心”,说到这,徐新说??了她对中外企业家的看法。“我和欧美很多中小企业家聊天,问他们梦想是什么?回答基本都是打高尔夫、到加勒比海度假。而国内的中小企业家完全不同,他们说人生的最大快乐就是做行业第一,做全世界第一,进入财富500强。这个差异,从机场能看出来。西方机场里销售的图书都是小说,中国机场恰恰相反,全部是和赚钱有关的书,什么《杰克·韦尔奇自传》,什么《蓝海战略》,都是经管类图书。”
从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徐新看到了两大趋势。首先是中等收入阶层在崛起。按照她的理解,中等收入阶层有了钱,就要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比如老婆懒得煮饭,家里就备有速冻汤圆,于是速冻食品就起来了。不想挤公交,就去买辆车,汽车行业就起来了……总之,为中等收入阶层服务的领域,都是潜力行业:消费、零售、医药、教育、旅游、互联网,都值得投资。另一个趋势是,中国在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产品的品质会越来越好,所以制造业和物流充满商机。
一方面,中国充满商机,有不少等待开发的市场;但另一方面,市场前景大,不等于就能赚到钱。必须把市场变成用户,找到盈利模式才行,这需要反复尝试。可惜亚洲的文化不太能容忍失败。很多优秀的人才就是因为怕失败,所以一直为别人打工。最近,她率领中华英才网拿出1000万元,交给央视“赢在中国”创业大赛。她感慨道,“社会太需要创业精神了,就当我们为获胜者提供一笔创业资本。”
不过,最让她遗憾的是,上海人更喜欢打工。“上海的人才素质高、精明,可是最优秀的学生都跑到外企和政府去了。相比之下,广东的创业氛围最浓。不过上海的投资环境比较透明,人也讲规矩,谈判的时候很艰辛,一点一滴地抠,但谈完了就严格执行……”
跑马圈地正当时
和激情万丈的创业者相比,徐新的激情不比他们少。偌大一个总裁,每天早上七点铁定起床,“恨不得马上到公司上班”;晚上不忙到十二点绝不睡觉。就连星期天,还惦记着工作,常常忍不住往公司跑。老公倒纳闷了:让你每天锻炼身体都坚持不了,怎么一想到工作,就这么激动?
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追根溯源。她娓娓道来:“我从小就对生意感兴趣,我老爸是国企总经理,手下有四五万人。我上高中的时候,特别喜欢和他聊天,经常聊到很晚,我妈妈都睡觉了,我还一个劲地问他,企业怎么招人,怎么管理,怎么销售产品……可当时自己还没意识到。”
大学毕业后,徐新进了银行,每天过着登记、复印、盖章的生活,做了整整三年,还拿到了“优秀员工”奖,但她最终选择了风险投资。转眼,11年一晃而过,笔者问,看见别的企业家创业成功,那么风光,你不羡慕吗?她哈哈一笑:“有一次,我差点就去当CEO了。结果不知道为啥没去,我还是喜欢靠眼光赚钱”,紧接着她反问:“当老板有什么好的?事无巨细,什么都要管,每次开一千块的发票。我一动手,开的是一千万美元的发票,多爽啊!”
徐新确实是爽快人。别的风险投资为了降低风险,一次投一点钱。徐新可不这样,她要“水放足”,把钱给够,“有家公司问我要500万元,我给他1100万元。起点不同,结果就不同。资金本身就是门槛,有足够的钱,就能比别的企业跑得更快”。同时,她喜欢占小股份,通常20%至30%,把大股份留给创业者。只有这样,创业者才会全身心投入。
对她来说,最大的乐趣还是和企业家聊天。她总在思考,市场竞争这么激烈,为什么这个企业做得好,老总有什么过人之处?他到底采用什么模式?结果,别人花二三十年总结下来的经验,她三四个月就学会了。
如今,徐新的先生正在第二次创业,徐新也兼任着中华英才网董事长的职务,两个人都忙得连轴转,一周只能见一面。她感触颇多:以前我和老公的生活可好了,一年去两三次欧洲,周末和朋友谈天说地。自从老公创业,我接手中华英才网,每天两个人回到家就发呆。公司经营困难的时候,头上就像悬着一把剑。就想着万一失败了,怎么向员工交待,怎么向股东交待……
体尝着创业的艰辛,她也憧憬着未来:“在欧美,大的行业都被大企业占领了。中国才刚刚开始,现在很多行业还处在跑马圈地的时代,这时候大家的机会是一样的,是创业的好时机。我希望更多的民族品牌崛起,我管理的今日资本专门给中国企业投资,再加上我的经验,肯定能帮扶更多的人,再创造一批十亿美元的大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