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财富神话大多来自高科技产业界,在这些成就众多科技富豪的高科技企业的背后,躲藏着一个名为IDG(美国国际数据集团)的角色。在美国纳市的二十多只中国概念股中,有一半以上曾经接受过这个机构的风险投资。而IDG缔造中国概念股的操盘手,正是从新闻记者转行的熊晓鸽。
“现在我们投资的企业已经有十四家上市了,今年肯定还会有新的上市企业。”2月9日,熊晓鸽告诉记者。但记者却无法确认即将上市的会是搜房、当当、天极,还是其他,在IDG名下,有上市潜力的企业不在少数。
风投外行替补上阵
熊晓鸽的扬名,是因为他在中国十几年的风险投资职业生涯。但早年,熊晓鸽跳槽进入IDG公司的时候,他看上的是IDG庞大的媒体出版产业。最终主要的工作却和风险投资拉上了关系,这一点他自己也有些意外。
“1993年,也就是我加盟IDG两年后,IDG开始准备大规模在中国投资,于是成立了一个投资基金,一开始,我帮着老板在美国、香港、内地到处面试,找人,但就是找不到合适的人选,懂点风投的不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基本不懂风投,更不用说有‘十年投资经验’的人了。”
由于在美国当记者的时候,熊晓鸽曾经采访过大量的风投机构,对这个行业还算有些了解,一来二去之后,老板干脆就让熊晓鸽来负责这个业务。“感觉这就是个不靠谱的事情。”对于这个角色,熊晓鸽有些心虚,尤其是由于自己一直学习的都属于文科专业,对技术不懂,而风险投资接触的多是高科技产业。因此,熊晓鸽的眼睛首先盯上了自己多年好友周全,一个理工科博士,连续几天“连蒙带骗”,将他拉上了同一条船。
1993年,IDG在中国的第一个投资基金“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中国)基金”(后更名为“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正式成立,资金规模两千万美金,熊晓鸽带着他的团队,开始了IDG在中国的投资故事。
多年以后,随着一个个中国概念股登陆美国股市,IDG在中国的投资获得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可,熊晓鸽也常常被国外同行邀请登台作报告,他的总结很简单: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