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多来,浙江本土的创投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2006年7月,由5位自然人出资的浙江红鼎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是浙江首家由自然人出资兴办的民营创投公司,先期预备投入3000万至1亿元一人。
早在此前的3月份,由温州商人林阿信发起的首华创投正式注册,当年11月份,第一笔3000万元基金到位,钱主要来自他旗下实业公司及其他上海温州商会成员。林阿信18岁开始创业,在进入创投领域之前,他一直在上海从事实业。
“其实,我们在2006年初,就已经介入创投领域了。”宗佩民表示,在苏州、上海纷纷成立民营创投公司的情况下,精明的浙江商人并没有落后。按照宗佩民的预算,华睿投资的项目在年底将达到20个,基金或超10亿元。
浙江省官方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浙江登记的风险投资公司和相关中介机构超过30家,风险投资资本30多亿元;累计投资项目近500个,累计投资金额达16亿元以上。
“其实远不止这些。”在宗佩民的估算中,浙江本土起码拥有100家以上的风险投资机构,很多集团公司也拥有自己的风险投资部门。“我们上市了,有了闲散的资金,既然有别的好项目,我们同样也可以投资别人,为什么不去获得更大的回报呢?”孙先生说。
在浙江,“草根型创投”已显出雏形。在企业草创期,大部分浙商都通过向亲朋好友借款,或者通过几个合伙人筹资的方式来筹集资金。而在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几家企业把钱筹集起来,在需要的时候进行相互借贷,这就是目前浙江“草根型创投”的渊源。
本土VS境外
“一般的外资创投不会去参与企业的管理,但我们必须时刻为企业服务,我们最有竞争力的因素之一,就是我们的服务非常到位。”宗佩民说。
在华睿,活跃着一支由30个人左右组成的涵盖法律、经济、财务等专业的团队,基本上每一个项目,团队的成员都会参与进去,为企业提供从融资到上市的全方位免费服务。
在浙江,一般创投的模式是先募集资金,再寻找项目;在整个后续过程中,不参与管理。现在这种模式正发生改变。“这种模式的成本比较高,也不容易得到企业的认可,大家都在努力向服务型创投转变。同时,由于进入创投的门槛并不低,有闲钱但没服务的创投公司的资金也正在向服务型公司聚集。”宗佩民说,以后创投公司的竞争就是服务的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