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ouTube没成功 是创投者搞出来的闹剧
摘要:由前述可知,要谈Web2.0现象很难避免YouTube并购案。既然如此,我们不如一开始就直捣黄龙,正视“YouTube大成功?”这个问题!
由前述可知,要谈Web2.0现象很难避免YouTube并购案。既然如此,我们不如一开始就直捣黄龙,正视“YouTube大成功?”这个问题!
五力分析YouTube
只要投机心态存在,这些分析师与创投业者搞出来的闹剧就会继续演下去!
在开始这篇文章之前,我先下结论。
老实说,许多大力吹捧YouTube故事的媒体、分析师或创投业者,都不脱神奇天真的乐观与混乱不清的说理。当然,作为产业分析师,乐天派没啥不好,最多就是当当跳梁小丑,像玛丽·米克一样。但若以专业投资人的角度来看,跟着瞎起哄反而无异是自杀的行为!
YouTube目前约有50万个会员,根据Alexa报告,此网站也是美国境内排名第八的受欢迎网站。
上头的影片超过600万部,几乎都是由全球使用者自行上传完成。
财务部分因为其为非上市公司,财报并不容易取得。但是根据《商业周刊》以及《经济学家》的报导,可推知这家公司每个月支付服务器以及频宽的费用,大约在90万-150万美元之间,且可能每个月都要损失50万美元。
这点跟过去网络泡沫底下的公司很像,创业1年多了,尚未找到真正可行的获利模式!
排除投机心态,一个好的投资人不会也不应该把大部分的资金,押在这种何时会赚钱都不知道的公司上面。而借重五力分析的方法,我们不难发现:
1.就“对上游议价能力”来看
这家公司假设跟Google一样崇尚"勤俭持家"之道,所有的硬体设备都自己组装,系统也是改写Linux之类的自由软件,或许这部分存有竞争力;但频宽部分我想除非自己拥有网路主干,只要是需要承租的,都不会比竞争对手(其他大型网站)便宜到哪去。网页中影片所采用的软件,均属Adobe公司的技术,所以这方面也难说有何成本或技术上的优势。
2.“对下游的议价能力”
目前YouTube并未对影片上传或观赏者收费,但难保未来不会(例如Apple的iTool服务转形成.Mac服务就是一例)。不过未来的事先不谈,就现在来说,YouTube的广告收入,显然仍不能使其损益两平。即便最近有广告收益的计划,但在实际执行取得收益成果之前,投资人对于其口中的潜在获利能力,最好都持观望态度为佳。
3.“对潜在进入者”
以YouTube所采用的技术来说,其实并不难,因此其进入障碍并不高。由最近许多类似网站诞生,显见在网络服务领域里,要抄袭一个idea的成本有多低,进入有多容易。偏偏面对潜在进入者,YouTube似乎没有任何策略,可以抵挡或减损进入诱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