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现有竞争者”
现有竞争者除了Google之外,还有另外Microsoft,将进入该市场(soapbox)与Myspace等。虽然微软不济事,过去到现在网络这块多半吃瘪连连,但手头毕竟有上百亿美金白花花的现金,以及既有的服务器和频宽可用,因此要打银弹战,YouTube仅有的创投(Venture Capital)那一丁点1100多万美元,绝对是不够跟Google、Microsoft逐鹿中原的。假如Google当时并未买下YouTube为其提供资金,YouTube手头有什么?不过是网络外部性效应这个无形资产罢了。
但这东西可以够它活多久?
5.“替代品”
网络世界何时会出现新兴产物替代掉另外一个,我们永远不知道。姑且假设YouTube服务没这威胁好了!
本文并未以学术般严谨的态度来使用五力分析理论。但笔者认为,以这个理论架构作简单的发想,来审视一家公司竞争力是很棒的思考工具。因此在如此简略的思想实验里,都不易发现YouTube独特难以取代的竞争力的话,那要称该公司为Web2.0典范,实在难以服人。
企业的价值是什么?
我们必须弄清楚一个观念:“成功的产品跟成功的公司完全是两回事!”
YouTube建立了一个成功的服务,但却不是一家成功的公司。
对于企业价值,从投资人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坚持"企业价值在于该企业未来赚取现金的能力"原则之上。因此这家目前尚在赔钱的公司,对投资人来说除了梦想价值之外,别无其他。
当然,从Google的角度来说,买下这家公司与其说是买下其技术或设备,不如说是买下其"网络外部效应"的无形资产。对Google在策略或产品线上的确存在其意义。对YouTube来说,木已成舟,面对每月的巨额亏损,赶紧卖掉也的确是很好的退场策略。
但Google的战略价值对外部投资人来说并不存在。所以回到务实面,YouTube绝对不是一间好公司,更不是一间值得吹捧的公司!
不少论者吹捧此退出机制为YouTube创办人换得不少纸上富贵,即可称为成就。笔者深深不以为然。
除了在上篇文章提及的镜花水月般的未来价值和可能面临的法律风险外,我认为,一家企业如果从创立之始,就是以“卖掉”或“上市换股票”为目的,那其背后心态绝对是相当可疑的“投机”甚至“诈骗”心态了!因为这跟炒作房地产、期货完全没有两样。
透过媒体、消息等炒作方式,将一个不怎么样的东西讲到投资价值极高,目的就是为了卖掉或是印股票换钱,这不是投机是啥?
假如创投本身随着这种心态起舞,更甚者,还去联合媒体鼓动吹捧这种心态,实在是糟糕到不行!投资人面对这种经营团队或创投,岂可不慎乎?投资人本身要有眼光,除了学会忍住欲望之外,更不要被爱做梦的分析师或创投公司给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