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深圳某创投机构高级经理的王先生最近心情很不错。
原因很简单:有几家海外创投接二连三地向他伸出“橄榄枝”,以十几万美金的年薪邀请他加盟。虽然出于各方面考虑,王先生并不打算离开现在的这家本土创投公司,但自己“身价”的提高,着实让他感到很爽。
这种情况在如今热火朝天的创投业绝不仅仅是个案。来“挖人”的也不仅是海外创投,还包括对直接投资业务跃跃欲试的证券公司,以及开展相关业务的保险、信托公司、产权交易所等。还有那些目标指向上市的创业企业,他们也迫切需要懂行的人来为自己的上市道路“指点迷津”。
各路机构“抢人”忙
今年一开年,一家本土创投机构的副总就向记者提起,公司正在进行大规模招聘。公司现有人员不到20个,打算今年招6个,1个已经物色好,另5个还没有着落。“选项目、项目服务、上市跟踪、融资,哪个环节都需要人呀!”该副总对人才的渴求溢于言表。公司这次主要招聘的职位包括投资经理、项目服务人员、融资经理等。
虽然券商的投行业务与创投有着天然的联系,但要在证券公司里找出熟悉直接股权投资业务的人才却并不容易,因此最快捷的方法当然是直接在创投业“挖人”。某券商招聘的“直接投资业务项目经理”一职,就要求应聘者有直接投资或创业投资从业经验、与国内外直接投资业界保持密切业务联系,有项目资源、具有直接投资过往业绩者将被优先考虑。
不过,中国风险投资研究院的孙昌群博士认为,券商目前招聘这方面的人才更多的是一种人才储备。有券商直接投资业务负责人也曾表示,对能马上找到合适的人才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深圳国际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也在2月初挂出了招聘启事,招聘的职位包括研究发展部研究员、交易部项目经理和企业股份制改造中心项目经理。
而已成事实的创投“大牌”的跳槽事件已经为创投业所熟知,比如摩根士丹利中国区主席竺稼、摩根士丹利直接投资部负责人刘海峰、德丰杰全球基金董事张帆、前英特尔投资部中国总监邝子平等。每次参加创投的论坛或会议,孙昌群博士都会见到不少老面孔,但他们的名片却都换了新的,原因是这些创投业的资深人士已经“改换门庭”,去了别的公司。据不完全统计,近一年多来,国内就有30多位投资家跳槽。
而由于创投业巨大的吸引力,从“创业家”到“投资家”的也不在少数,如携程网和如家的创建者沈南鹏加入红杉资本、新浪原COO林欣禾加盟著名投资公司DCM,雅虎中国前总裁周鸿纬、金融界CEO宁君都加入了IDG。
“投资派”VS“实业派”
不仅是做创投业务的各路机构对人才“如饥似渴”,创投业务的另一方——创业企业也非常需要创投业的行家里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