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企业对这类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求有创投业的背景,还要有企业本身所在行业的背景。记者在招聘网站上看到的一则招聘广告或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家从事计算机软件行业的外商独资的科技公司要招的人,将负责寻找风险投资商以及与风险投资机构的合作。该公司除了要求应聘者“熟悉风险投资行业情况,具有实际募集风险投资的能力和成功经验”外,还要求其“了解游戏行业的运作”。
事实上,在国外,很多创投人才本身就是从实业过来的,或者至少拥有双学位。一项对美国风险投资基金经理背景的调查显示,56%的经理拥有一个或多个技术学位,许多人有实际企业管理和投资运作经验,曾在MBA名校学习过的基金管理人占71%以上。
据孙昌群博士介绍,与国外的情况有所不同的是,中国本土的创投人才很多是来源于证券业,这是因为大家一般都把创投理解为一种投资行为,尤其在创投机构早期招人的时候,经常把人员的投行背景作为条件之一。
不过,无论专业背景是金融、证券、投资等领域的“投资派”,还是背景是电子、机械、医药等领域的“实业派”,在创投这个更需要实战磨炼的行业里,个人成长的关键在于在实战中自我学习的能力,在实战中磨炼发掘企业的眼光。孙昌群博士说,在国外,不同资历的合伙人的报酬是不同的,而资历的积累主要就是看行业经验。
“项目捆绑”成为留人高招
面对激烈的人才争夺战,各家机构也都亮出了各自的“招数”,来留住自己的人才。
首先是要求项目经理向公司缴纳一定的“风险金”,跟公司约定好,符合一定条件才能退出。
最常见、也是最有效的留住人才的方法就是让项目经理投资于他看好的项目。据一位创投公司高管透露,他所在的公司规定,项目经理自己看好的项目,他自己必须投入一定的资金。这样不仅能够把项目经理的利益与企业捆绑在一起,而且他也会对企业更关心,更积极地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一旦企业上市,项目经理不仅能获得公司的激励,投入的资金也将获得高额回报。
这一因素将成为项目经理跳槽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业内人士透露,一般创投机构都会跟项目人员签订协议,如果项目人员离开,项目实现的收益可能就享受不到了。而一般的项目从发掘、培育、成长到上市,少则需要一年半载,多则需要3、5年,而且企业上市后还需一段时间才能套现实现收益,因此,在拿到“真金白银”的收益前就跳槽走人,项目人员要考虑跳槽的代价,而挖人的一方也要考虑如何才能弥补人才的这方面损失。
此外,《合伙企业法》将于今年6月1日实施后,将大大提高对人才的激励程度。现在一些本土创投已经在一些基金的运作上尝试了合伙制。记者获悉,很多本土创投机构也在酝酿着要引进合伙制,届时,本土创投对人才的吸引将大大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