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一些“网络新秀”的管理风格相去甚远,中关村“老人”郭涛每花一分钱,都想着能不能获得收益。
“Web2.0”、“视频”、“80后”、“融资”,都是2006年初国内互联网行业的热门关键词。有一个新生的网站,几乎将这些标签贴了个遍,一时风光无限,炙手可热,但半年后,这家网站就走到了难以为继、高层离职的地步。临危受命接盘这个年度明星网站的,是一位在中关村“混”了十几年,至今依然名不见经传的“老人”。
这个网站的名字叫Mysee,接手经营这个网站的人叫郭涛。
网络新秀热闹半年
多年没有“造星”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在2006年到来之后,终于耐不住寂寞,推出了新一代的“网络新秀”。几个在上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凭借各自手中的某个中小网站、一笔融资,甚至一个概念,便被自愿或不自愿地统一“包装”成为一个“80后”系的代表人物,人们期待着在这些新秀手中的中小网站里,诞生出几个新浪、搜狐来,这其中便包括了My-see。
这是一个2005年10月才成立的视频网站,顺着骤然兴起的互联网投资热潮,拼接热门的“视频”、“Web2.0”等概念,2006年初,Mysee便拿到了第一笔融资。按照当时普遍的宣传口径,这是一笔“千万美元”的融资。
这样的规模,甚至引起了央视著名的财经栏目《对话》的关注,年轻的Mysee总裁被邀请上了节目,全国媒体开始争相报道介绍这个网络行业最新的财富传奇。几个月之间,网络新秀Mysee迅速蹿红,与名气相匹配,Mysee自己也开始了扩张之路———进驻高档写字楼、扩编队伍、推广品牌、购买内容。
“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号人。”郭涛原本的身份是电子商务网站红孩子的董事长,投资Mysee的风险投资基金北极光和NEA正好也是红孩子的股东,所以郭涛每天上班的时候经常要看看这个网站,有时候还会有意无意听到一些关于Mysee团队的事情。
事情的戏剧性变化超乎郭涛的意料。“大概2006年7月份的时候,北极光的邓峰他们找我,主要就是商量一下如何为Mysee引进一些有版权的影视内容。”经营红孩子之余,出身影视世家的郭涛还涉足电视剧制作。几经沟通,主题很快发生了变化,邓峰向郭涛亮了底牌:“Mysee快做不下去了,干脆你来做吧。”
此时,距离Mysee在当年2月正式拿到融资并迅速热闹起来,还不到半年。
业界“老人”临危受命
此时的Mysee,已经开始了大裁员,高层管理团队也动荡不安。原因很简单,一年下来,第一轮融资真正拿到的150万美元已经花得干干净净,而经营状况却毫无起色。投资人不仅不愿意掏出第二笔钱,而且决定放弃原有团队,邀请郭涛救场。
2006年11月,当郭涛以视频网站Mysee首席执行官身份出现时,人们惊讶地发现,在数以百亿计的中文网络资料中,关于他与互联网的文章居然只有一篇,而且仅有一句话提到他。郭涛的骤然空降,多少给人仓促上阵、临时救急的感觉。
实际上,在中国IT产业的大本营中关村,郭涛已经是个“老人”。从1993年进村加盟慧聪公司算起,他已经在村里“混”了十多年,对于互联网,也早就是个圈内人———2004年,郭涛与三位友人合作创办了婴幼儿产品购物网站红孩子,眼下已经是国内最大的同类网站。
郭涛突然放下自己一手创办的红孩子,转而去接手别人留下的一个烂摊子,多少让人不解。接下来,大家关注的是他将如何去收拾这个局面。
捂紧钱袋节约开支
“小王,你注意接电话!”公司前台的电话响了几声没人接,郭涛从办公室里探出头来喊了一声。进入Mysee之后,郭涛马上给公司作了一次大瘦身,员工缩编到30多人,而且大部分都被派出去跑业务。留守公司的人不多,前台工作人员不得不跑来跑去地兼顾一些其他的事情。
“我一直都是接触传统行业的人,每花一分钱,我都要想着能不能有收益。”早年的郭涛就读于天津商学院市场营销实验班,从大一开始便在商场从站柜台开始实习。毕业之后加入慧聪公司,虽然也沾了IT的边,但每天主要还是和传统行业里的企业打交道。
这样的风格,和“80后”的前任相去甚远。仅仅就在几个月前,刚刚拿到融资的Mysee便迫不及待地搬进了清华东门外的写字楼,据说光装修便花掉了一百多万。“这在传统企业经营观念里面是不可能做的事情。企业一分钱还没有挣呢,就这么花钱!”进入Mysee之后,郭涛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把租金昂贵的办公区退掉了一半。
实际上,郭涛也不得不赶快捂住钱袋。当他第一次打开公司账户的时候,他才知道原来的150万美元确实已经见底了。具体剩下多少钱,他不愿意说,只是反复地唠叨:“一个公司,怎么能就剩下这点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