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究互联网投资遇冷现象,大致有以下六大原因。
首先,起决定性作用的,我认为还是赢利模式问题。道理很浅显,风投是资本市场上的逐利高手,如果他们看好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赢利模式,相信那些互联网先锋就会押下重注,又怎会 “自觉”收兵?反之,恰恰说明那些时常标榜创新的企业始终找不到真正的赢利模式。
其次,互联网投资的确达到某种程度的饱和状态了,甚至是过热了。企业的市场价格背离了其真实的投资价值,自然无法形成对风投的足够吸引力。与此同时,风投们对投资互联网开始表现出谨慎态度,以致某网络科技公司的高管在与多家风投接触后发出感慨:“他们越来越谨慎了”。
再次,市场早已今非昔比。互联网市场风云初起时风投们也很谨慎,主要原因是看不清后市。经过数年意气风发、点石成金的得意日子,他们回归谨慎,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必须更严格地择优汰劣。久经风雨的龙头企业已经竖起初具气象的市场壁垒,寻找优质新项目的难度大大增加,钱自然不能乱砸。
第四,相比继续在互联网红海中小心翼翼地寻寻觅觅,调转船头驶向非TMT(TMT意指数字新媒体)领域,蓝海就在眼前。数据显示,三季度中国创投市场投资案例数量为109个,投资金额为11.02亿美元,投资金额季度增长率为44.3%。这样的数字反差清楚地表明,不是整个中国的创投市场萎缩了,相反,在TMT领域遇冷的同时,非TMT领域正上演冰火两重天的好戏。业内人士很快便敏锐地感到,高端VC开始关注医疗、教育、娱乐、连锁、新能源等领域。
第五个原因与第二点原因密切相关,那就是多数投资机构在互联网领域的战略投资已经到位,这也导致了第四个原因的生成——投资策略发生调整,传统行业受到关注。
最后,市场本身也有潮汐。先锋、龙头引发投资热潮后,市场也有消化、调整的内在需求。
在上述六大“冷冻剂”的合力作用下,互联网投资遇冷自是无可避免。不过,互联网仍是先进生产力的摇篮,这点毋庸置疑。因此,IT企业多黑马,卷土重来未可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