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副所长郭戎
郭戎建议,应根据资本市场反应安排创业板企业上市节奏,尽快扩大“科技企业股权转让代办系统”试点,构建可上可下,灵活互动的多层次资本市场。
“创业板的推出将是以科技促内需,保增长的重要手段,是在低谷期把握机遇的重要措施。”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科技投资研究所副所长郭戎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他认为,创业板能够及时为我国实体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郭戎指出,开设创业板有利于把握新技术突破带来的增长机遇。从现代经济周期的规律来看,每次危机都孕育着由新兴技术突破,新的要素驱动等带来的下一轮经济增长。国际风险投资,特别是美国风险投资的动向往往是未来产业萌动的指向标。
据美国有关机构估计,从2005年较少资金投入到去年为止,硅谷已有超过100亿美金风险资本进入新能源领域。一方面,有前几年石油价格不断高攀的短期因素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从长期看,人类经济活动必然由石油等生物化石为主的能源转型,已是美国等发达国家近年来的共识。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政府已把能源战略把在突出位置,尤其强调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当前资本市场和创业投资的种种反应可能是一轮新技术浪潮的前兆。健康产业、新医药等生物技术在美、英、以等国风险投资的投资组合中比重也在不断增大。
这说明,虽受金融海啸冲击,全球风险投资业萎缩加剧,但美国硅谷等地的创业风险投资却悄然发生着结构性转变,投资重心由IT行业正在向新能源和生物技术等方面偏移。“创业板可为我国在新技术和产业的萌芽期赢得机遇。”郭戎认为。
与此同时,郭戎还表示,创业板的推出还有利于在合理价值区间内起步。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高市盈率一直是自设立以来的主要运行特征之一。过高的市盈率意味着泡沫和估值过高等因素。在证券市场高涨时开设创业板,就有了引发关于小盘股、新概念容易被“爆炒”的担心。自2006-2008年的暴涨阶段,主板股票市场的强示范和高预期效应使得场外、私募企业的每股价格与收益比率(PE值)也高企不下,平均值超过15倍,某些地区的热点行业PE值甚至达到了30-40倍,估值大幅超越了企业未来现金流量折现的可能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