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走市场化? 需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创业板发行上市被认为是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大建树。据孙延生介绍,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全球已形成40多家创业板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充满活力和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像美国纳斯达克、 英国AIM市场、韩国科斯达克市场等著名市场已成为这些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而我国创业板与主板雷同的发行审批制度设计,则让很多人大跌眼镜。“证监会负责创业板发审,就好像给这些高科技企业‘算命’。而创业板的公司多数为成长型公司,且成立Cye.com.cn时间很短,发审委怎样能够根据一个公司几年的成长,看出未来的成长前景?就好比看一个四五岁的孩子,如何能预测其未来十几、二十几岁的发展?”一些投资人士这样议论着。
于是不止一位市场人士建议,为何不将发行审批权利归还市场?在目前主板市场尚未能彻底市场化的前提下,在规模较小的创业板市场采取市场化的方式实验,未尝不是一个可以选择的方案。
对此,孙延生认为,强调市场化趋势,需要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他说,中国经历现代市场经济磨练的时间还太短,在推行市场化的同时就不能不考虑许多中国所独有的“非市场化”的因素。关键要在“中国特色”与“市场化”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从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看,企业与政府的关系源远流长,一个企业要想获得创业板上市的机会,依然离不开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鼓励。审批发行采取市场化即在监管方面除了政府之外,应该更多发挥中介结构的作用,评价和推出以完善的市场体系为依托。
所以,创业板市场化需要时间的推动,以及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