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与此前证监会摸底调查结果的上限基本吻合。此前证监会曾披露,符合条件并有意向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有50—100家。
“很累、很紧张。”一家企业的保荐人在婉拒了记者交换名片的要求之后说,“别采访我了,已经几夜没合眼了。”据了解,他这次带的项目是一家北京的中小型科技企业。
一家券商投行部的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这几天公司上下都在加班加点,就是害怕申报材料出现差错。”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平安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是当天申报数量最多的3家券商。其中,平安证券共上报了10家企业的材料,行业大多以新材料为主。
“创业板可谓十年磨一剑,它的推出对中国资本市场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对于创业板态度,现场不少企业负责人都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业内人士表示,从行业上看,首批推荐的企业十分符合创业板上市的要求,通过保荐机构把关,这些公司的成长性和未来持续盈利能力也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保证。
“我们报了12个项目,以后会陆续再递交材料。”招商证券投行部执行董事王黎祥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对创业板拟上市企业来说,成本和盈利并不一定是评判指标,这对保荐机构也是挑战,不但要想怎样优中选优,找到成长性、创新性符合创业板要求的公司,还要结合公司特点做具体分析。
“对于我们这些中小投行来说,创业板的开启意味着有了更多的挣钱机会。”一些券商人士称。
相比投行的直白,现场一些中小型科技企业的负责人显得更实在。一家来自河北生产GPS产品的高科技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他们希望能够通过创业板获取更多的资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