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一位长期从事上市公司审计的注册会计师介绍:“券商保荐人在制作招股说明书时,一般会对项目进行一定的包装,从而寻找卖点,这里面负责财务报表制作的会计师也‘功劳不小’。”这是不是表明,上市之前的爆发性增长是将之后的业绩前移、之前的业绩后移等手段包装出来的?这是不是表明这些有着高成长美誉的创业板公司并不一定具备真实的增长能力?
为了进一步分析国民技术的成长性,我们不妨再来解读图表2。我们注意到,国民技术2010年底的现金余额从2009年底的1.40亿元上升至25.17亿元,增加23.77亿元,同时,其资本公积金从2009年底的2518万元上升至2010年底的23.02亿元,增加22.76亿元。这是不是意味着国民技术募集的22.76亿元的资金,几乎都以现金的方式存在?这是不是意味着国民技术根本没有投资机会?而没有投资机会,是不是意味着国民技术根本不具备所谓的成长性?本k文k来k源k于k创k业k网 c-y-e.c-o-m.c-n版|权|所有
国民技术这一现象在创业板绝非偶然。深交所近日在其网站发布的《深交所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公司2010年年度业绩及2011年一季度业绩情况简析》中介绍,“创业板209家上市公司IPO超募资金1002亿元,但截至4月底,已安排使用315.6亿元,近七成超募资金仍闲置” 。这是不是同样意味着创业板公司并没有那么多的投资机会?机会的缺失,是不是意味着泡沫式高成长神话,并没有基本面的支持?
并不具有增长机会,为什么保荐人、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要合谋编造一个个高成长的神话?相信读者朋友不难理解,保荐人、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在上市过程中,可能处于同一个利益链条上。高市盈率或者说发行价格高估,上市公司的大股东、承销商、保荐人和会计师事务所都将从中获益。而高成长性,无疑是谋求高发行价格和高市盈率所必需的。但是在市场化发行制度的背景下,在IPO询价过程中,投资基金为什么愿意高价认购?本}文}来}源}于}创}业}网 c}y{e.c{o}m.c}n版}权所|有
仍以国民技术为例,2010年“三季报前十大流通股股东全部是机构,但今年一季度,机构只剩下4家,持股量从566.95万股降至67.78万股”。这意味着机构在神话破灭之前已经在较高价位离场。在高成长神话破灭时被套的,是我们的散户!我想正因为可以先行离场,投资基金才有可能高价认购,客观上或许起到了保荐人、承销商、上市公司和合伙人的作用。
泡沫化的高成长神话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较普遍地存在于创业板市场上,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可能在于游戏规则。
第一,证监会关于创业板IPO的规则要求申请创业板上市的公司,最近的财务年度必须连续盈利、连续增长。我不禁有些茫然了,公司上市,卖的是过去的业绩,还是卖的未来的业绩?为什么成熟市场并不要求过去的盈利记录?
在这样一种制度背景下,上市的创业板公司,很可能已经过了高成长的黄金期了,缺乏成长性,也就可以理解了。同时,这样一种IPO规则,必然会诱导出保荐人、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和上市公司共同编造高成长神话。
第二,市场化发行这一理念无疑是对的。但秉承这一理念的前提,无疑是市场应该公正、公开和公平。在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上,保荐人、承销商、会计师事务所、上市公司甚至是投资基金等机构投资者可能形成了一个共同的利益链条,而广大中小投资者的保护显然是缺位的,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奢谈市场化,是不是忽视了我们的市场条件?本k文k来k源k于k创k业k网 c-y-e.c-o-m.c-n版|权|所有
正如同在成都玩麻将,你得按成都麻将的规则出牌,在长沙玩麻将,你得按长沙麻将的规则出牌一样,游戏规则,决定了游戏参加者的最优行为。我想创业板市场的游戏规则,可能是导致泡沫式成长神话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