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开闸仍是遥遥无期。
面对这一困境,除了券商和排队的上市公司,PE是最受煎熬的一类机构。“即使IPO打开,优质项目本来给PE的就少,等着项目一家家的排队也不是办法”8月7日,北京某私募股权投资基金(PE)人士指出。
在IPO堰塞湖的影响下,目前PE的生存态势堪忧。
清科集团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可统计PE募集资金62.02亿美元,同比下降56.0%;共发生投资案例180起,同比下降51.1%。仅房地产行业投资逆市火爆。“裁员是有的,九鼎就是业内一个典型的案例。在募资上,8号文出台后,很难从银行拿到钱;第三方机构的销售也日渐下滑。”上述人士指出。
业内冀希望通过PE退出机制的完善,促进行业转暖。不过从目前的主流思路来看,可行性不甚高。
仅面对LP的提前退出,多数PE选择用公司的自有资金垫付,再从市场上寻找LP补入。在市场冷淡的背景下,公司能够承担的LP退出的能力已经十分有限。
本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多家PE机构将目光瞄向现金流充裕的业务,譬如在房地产业务,通过借款形式投资收取固定的利息,并且缩短投资年限。通过这一设置,缓解对IPO退出的依赖程度。此外,易被高溢价收购的移动游戏、网络服务、软件服务等热点行业渐成PE角逐的主流。
前者PE显然在风控能力上短板,后者的热点生命力尚值得市场考究。
资金端、项目端双重遇冷
日前,九鼎投资合伙人禹勃带领医药团队离职,引出九鼎业务萎缩以及员工数量大幅缩水的信息,PE目前的生态再度引发市场关注。市场消息显示,该团队出走后与中融信托合作成立中融健康资本管理公司。
九鼎面临的发展困境已非个案。
在此之前,包括平安信托和兴业信托等也开始热衷于搭建PE平台和PE团队,对传统PE人才的侵蚀逐渐加剧。
多数案例则是越来越多的机构对PE业务失去兴趣。华中某信托公司人士受访时认为,IPO暂停之后,退出机制过于单一,加上存量项目过多,PE和VC等业务环境短期内很难出现好转。
经过一年时间的IPO空窗期,上半年无论是资金端,还是项目端,PE均可谓惨淡经营。
清科集团最新发布的一份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70只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PE完成募集,其中披露金额的64只基金共计募集62.02亿美元,同比下降56.0%,环比下降44.7%。业务萎缩速度可见一斑。
北京某矿产资源行业PE机构人士指出,今年上半年部分项目分批募集,分期投入,以减少每一轮募资的总量,但是募集的资金仍然不可观,最后只能找一些“关系户”补足。去年年末,该机构一只投向甘肃的煤矿PE面世,适逢煤炭市场遇冷投融环境急转使得该机构十分被动。
“主要是因为募资困难,无法承受太多的项目投资。尤其是8号文出台之后,从银行拿钱变得困难;此外目前从一些第三方机构募集也出现困难。”8月7日,上述北京PE人士指出。
从项目端来看,几乎只有PIPE(私人股权投资已上市公司股份)投资和房地产类投资支撑着PE市场的台面。
统计数据还显示,上半年PIPE共发生PIPE类投资34起,披露金额的33起共涉及投资金额13.36亿美元;房地产类投资交易发生25起,披露金额的23起案例共涉及11.46亿美元。上半年完成的85起案例披露了投资金额共计涉资53.23亿美元。
“PIPE发行中监管机构的审查更少一些,融资成本和融资时间均比较有竞争优势,中型上市公司比较欢迎;此外,这一类项目不需要担心退出机制。”上述PE人士坦言。
“快钱业务”纾困
据业内人士透露,日前一家医疗健康类公司IPO计划受阻之后,日前引入两家海外PE机构,其中除了融资之外,还接盘了多年前另外一家PE的投资股权。不过由公司出面吸引更多投资人介入接盘的经验,对于PE的投资退出显然不能广泛复制。
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共发生退出案例35笔,涉及企业31家,其中并购退出14笔,境外IPO退出6笔,股权转让退出6笔,管理层收购和回购各4笔。这一类投资退出显然已经不能满足PE的退出需求。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