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G技术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人李建光说:“两年以前,也有人问VC界有没有竞争,那个时候我们都说,中国的市场太大了,创业者太多,机会太多,总体上我们还是一个资本稀缺的市场,我们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竞争。但是这样的情况今天实际已经不存在了,大家之间的确存在很严重的竞争。过去VC投一个好的项目有一二十倍的回报。现在的项目经过一两年获得两三倍的回报,就已经不错了。”
现在许多VC同时看中一个项目的情况普遍增加了。华盈创投基金创始合伙人徐传说,在决策的时间上,他们过去可以有两三个月的时间把创业团队好好地看清楚再做决策,现在来看,有两到四个星期的时间做独立的判断已经非常幸运了。
VC之间的这种竞争是全方位的。2005年以前,很多基金做的项目并不见得是自己喜欢的,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这样的项目,在美国的老板才会认同,才会投资。软银亚洲基金的决策机制转变得比较早,去年软银赛富投资基金合伙人周志雄还能感觉到他们在决策效率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今年以来感觉到压力明显增大了,因为很多VC都对决策机制进行了改变,基本上两个中国合伙人就能决定投哪个项目。
中国的项目没有美国的项目回报率那么高,在美国一个项目可能有几百倍的回报率,在中国有几十倍的回报率就非常罕见了。清科集团的董事长倪正东告诉《经济》,我们最高的回报率肯定没有美国的高,但是在美国失败的项目也多,美国一般是成三败七,在中国则是成七败三。
VC多了,向VC融资是否就比以前容易了?果真如此的话,目前应该是创业的大好时机。现实看上似乎正是如此。与以往很多论坛“论坛过半,人走过半”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为期两天的“2006年中国创业投资中期论坛”现场始终座无虚席。与会者有很多是来自VC的,他们通过这样的论坛来宣传自己,希望可以吸引好的项目。不过更多的人还是创业者或者打算创业的人。他们想借此机会和VC企业,尤其是他们的负责人建立联系。几乎所有的创业者都满怀信心地想从VC拿到钱。 “只有还没有拿到钱的创业者才会如此有信心。”周鸿说。周是3721的创办者,后来担任雅虎中国区总裁,现在的身份是专做互联网企业投资的天使投资人。他曾经也是个创业者,对从VC那里融资的艰辛深有体会。周坦言他在创业初期被无数VC羞辱过,然后才学会了怎么和他们谈。
在中国的风险投资市场形成规模之前,很少会有企业想到去争取风险投资,因此当时初创企业之间在争取风险投资方面的竞争并不算激烈。现在虽然VC多了,但是寻求向VC融资的企业增加得更快。据华盈创投创始合伙人徐传介绍,过去9个月他们收到的融资计划书有500多份,但是过去一年多成为幸运儿的一共才9个项目。
今日资本合伙人徐新也说,钱确实是越来越多,但是融资的企业也是越来越多:“以前出现一千万美元的企业,投资银行恨不得全都扑上去搞上市,现在这样规模的企业美资银行都不理了。”
目前中国风险投资市场,一方面大量的VC携巨资进入市场寻找好的项目,另一方面海量的项目想寻找风险投资。这看上去是供需两旺,但是VC都在抱怨找不到好的项目,创业者则吐苦水说拿不到钱,所以整个市场也可以说是供需两不旺。
VC和创业者彼此间的诉求
信息多了,整个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就会加剧,在风险投资行业尤其如此。由于风险投资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新的事物,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他们并不知道VC的合伙人和决策者心里到底在想什么。那么VC到底在寻找什么样的项目?他们看中的是什么呢?创业者在寻求向VC融资时又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清科集团董事长倪正东在接受《经济》专访时称,VC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具有投资价值,通常有三个标准:一看行业,要选择有增强潜力的行业;二看在行业中的地位,一般要位于行业前两位;三看团队,要有一个执行力强的团队。
红杉资本的创始合伙人沈南鹏认为应该重点看人和商业模式,特别是人,也就是创业团队。因为从看商业模式来讲,VC之间的眼光有时候差别不是很大,尤其是对这个市场比较熟悉的话,有时候得到的结论比较相似。但是在看人上会有所区别。沈南鹏认为一个好的项目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团队,这样投资者就可以只管一些宏观的事情,而不用介入企业的微观管理。他认为,如果一个创业团队没有达到要求,他们不会急于对这个项目投资,想要在投资之后再对这个团队进行完善或者把这个团队整合好,是一个比较辛苦的或者说错误的想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