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怎么可能?我从来没有听说过我们公司有上市的打算。我们公司总共就十几个人,要是我们公司也能上市,那我肯定不会买创业板的股票……”这是记者联系当前坊间流传的众多创业板上市候选企业时比较常见的回应。
创业板开启在即,“山寨版”创业板候选名单格外惹眼,也很招人妒忌,更有甚者把能出现在创业板候选名单中也当成一种荣耀,大肆炒作。那么,这些名单形成到底有多少依据?上榜企业的质量究竟如何?
“候选名单”满天飞
随着创业板规则制度的逐步出台,创业板的轮廓越来越清晰;而对首批创业板上市企业花落谁家的猜测却显得越来越朦胧。 创业板候选150强名单、最有可能在创业板上市名单、创业板上市候选名单、创业板上市大猜测等在网上大流行,充斥着人们的视听,这些名单还不断地被其他媒体引用,一些地区或企业甚至借以炒作自己。
创业板推出的消息明确至今,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的名单猜测和炒作就没有停止过:“创业板储备项目数量排名靠前10家券商,所准备项目超过150个,其中近期可申报的项目就有70多个”;某地“确定了创业板上市第一批70家备选企业名单,以及后备企业名单80家”;某省“创业板重点上市后备企业100家名单已经出炉”;某地“目前已有上百家中小企业做好上市准备,基本符合上市标准的后备资源约有1100家”……
名单“含金量”存疑
毋庸置疑,候选名单中确有优秀企业存在,极有可能最终会出现在创业板上。这些企业的特征是属高新技术产业,处在成长期(极少量处在初创期),部分已有PE介入,创业板上市意愿较强,上市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中。这类企业上榜候选名单当之无愧,但具体数量还有待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