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对创业板上市企业筛选的第一要素是“两高五新”,即高科技、高成长, 新经济、新服务、新能源、新材料、新农业。在采访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与创业板的要求相背离,比如有一家家政服务公司,记者在了解企业状况时,对方一直回避记者的提问,却一直极力推荐保姆,当问及与其他同类企业的创新和优势在哪里时,对方拒绝回答;还有一些企业冠有“最大”、“最早”、“最强”等字眼,记者在调查中发现这类企业多为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的企业,而在与同一产业其他企业对比时却没有发现明显优势,有的甚至在技术方面没有处在领先位置。
企业的状况令人担忧。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上榜企业竟然有20%左右没有自己的网站,仅这一点就很难满足信息披露的要求。同时创业板对拟上市企业的要求是“发行人最近两年连续盈利,最近两年净利润累计不少于1000万元,且持续增长;或者最近一年盈利,且净利润不少于500万元,最近一年营业收入不少于5000万元,最近两年营业收入增长率均不低于30%;发行人具备一定的资产规模,具体规定发行前净资产不少于2000万元,发行后股本不少于3000万元。”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企业的注册资金仅在一二百万,经营状况欠佳,企业也不避讳与创业板的要求相差甚远:“我们只是曾经表达过有上市的意愿,并没有准备上市。毕竟离创业板的距离太远了。”
理性看待“候选名单”
记得在半个月前的第11届风险投资论坛上,有人就现在流传的创业板上市候选名单中深圳占比的问题提问,深圳创投公会常务副会长王守仁建议大家不要听信各种传言。创业板推出的消息,让各地政府、企业和业内人士无比兴奋,积极备战创业板的心情可以理解。而创业板名单之所以满天飞,无非是利用人们的Cye.com.cn好奇心理,大肆炒作:一个地区推出了创业板后备资源,另一个地区自然也不能落后;一个名单出来没有我,那我一定要炮制出对我有利的另一个名单来;或是一个专家名人作了一个自我感觉式的推测,一些媒体就跟风挂出“某某专家披露首批创业板上市企业名单”大标题。越是有争议,越是不清晰的事物越能吸引眼球,媒体也因此成了名单满天飞的“风”,让这些推测更加离奇和混乱。
创业板的推出将开启一扇门,但并不是说排队的人越多,进来的人就越多,或者呼声越高,进来得就越快。创业板始终是要坚持其上市原则,不可“滥竽充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