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想想,这个逻辑好像不对。如果期权都是从创始人这一个锅里往外拿,早拿晚拿有什么区别呢?我的看法刚好相反,我认为期权池越小越好,最好为零,也就是说pre估值里不包含期权池,创始人不要单独为期权池买单。因为既然VC投资进来,跟创始人一起做股东,就没有理由只让创始人自己拿一部分股份做期权池,要拿大家一起拿,期权池在VC投资之后设立。比如前面融资400万,pre-money估值600万(“Pre 6投4”)的例子中,如果期权池大小为20%,那么在设立期权池之前,VC的股份比例为40%,创始人为60%。然后VC和创始人按比例分别拿出8%和12%的股份,凑成20%的期权池,这样,投资后,公司的股权结构是:创始人占48%、VC占32%、期权池20%。
这种期权池的做法对创业者是最有利的,但基本上没有VC会答应,VC的逻辑是要让原始股东出期权。那如果这个逻辑成立的话,对于后续B融资(假定现在是A轮,后续是B轮)的VC来说,A轮的VC和创始人都算原始股东,B轮时的期权池应该由A轮VC和创始人一起出。所以,A轮的VC没有理由把公司直到上市退出期间Cye.com.cn的所有期权都让创始人来扛。对于创业者来说,最好制定一个A轮到B轮融资期间的管理团队招募和期权激励计划,争取设立一个尽量小的期权池。B轮的时候再设新的期权池,这个时候,A轮VC总该为期权池掏股份了吧。
设立尽量小的期权池还有一个道理,因为对于期权池里没有分配完的期权,是不会还给创始人的,通常是注销掉,这样相当于所有的股东(当然包括VC了)按比例增加了股份比例,换句话说,VC白白捡了便宜。
总结:
我建议创始人最好能做一个Excel表格,将公司每轮融资及退出时的股份变化模拟一下,一旦落实到数字,就很容理解VC在价格上的动机了。
创业者在跟VC谈判的时候,应该花点时间搞清楚Term Sheet条款的方方面面。在挑选对比Term Sheet的时候,要通盘考虑,不仅仅是跟价格相关的,比如pre、post、期权池、promote,还有其他一些会影响价格的条款(参与清算权、股利、等)和影响对公司控制的条款(董事会构成、保护条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