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股市之中,投资者需要长点记性,懂得总结教训。实际上,对于这种“分享××成果”的提法,投资者并不陌生,很多公司都是打着让投资者“分享××成果”的旗帜来到股市的。最明显的就是中石油,曾表示不仅要让投资者分享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而且还要回报A股市场的投资者。
但实际情况大家已经有目共睹,这家亚洲最赚钱的公司成了A股市场上最套人的公司。2007年和2008年的利润分配,其回报率远低于银行存款利率。面对中石油这样“优秀”的上市公司,投资者都没有分享到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成果,要想寄希望于从创业板公司身上分享创业成果,岂不是比登天还难?
投资创业板的投资者总爱拿微软、英特尔、思科、苹果、谷歌等公司来说事,希望中国的创业板能孵化出一些这样的公司。应该说,这些公司确实是纳斯达克成功的标志。它们的成长过程也确实让投资者分享到了企业成长的成果。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从几百家乃至几千家上市公司中,挖掘出微软这样的公司,其概率有多大?投资者要付出的代价又是多少?
并且,一些中小公司之所以能在纳斯达克取得成功,也与纳斯达克的市场环境密不可分。比如严格的市场监管,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如果发布不实信息或财报没有按时发布,就会面临摘牌危险,NEC和戴尔都曾险遭摘牌。对于这一点,在我国的主板市场都做不到,在创业板市场能做到吗?
放眼全球股市,创业板市场更多的是不成功的例子。如德国创业板市场,在经历了五年后,因为充斥了毫无投资价值的垃圾股,投资价值受到公众的严厉批评,不得不关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二板市场也在2001年关闭,其中,澳大利亚二板市场经历了三次开设、三次关闭的命运。而香港创业板的跌幅曾达到90%,不少股票跌到1港元之下,质量较好的公司如华翔电子等因市场流动性差而欲转向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即便是纳斯达克市场,在2001年高科技网络泡沫崩溃期,有80%以上后缀带有“.COM”的网络公司破产,如今,当时的高科技网络股能够留存至今的已寥寥无几。所以,尽管我们对国内的创业板寄予了良好的祝愿,但面对全球股市创业板市场并不成功的众多案例,投资者应该对国内创业板的风险保持一份清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