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几年的国内文化企业发展中,老有几个人的身影。企业利用他们手中管理的钱将产业做大做强,进入股权二级市场以求得更大的资金空间,这就是资本的力量。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合伙人沈南鹏、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北京软银赛富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合伙人阎焱,无疑是当今国内风投界的大佬。
另一方面,北京市去年开始提出并落实的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基金,政府和机构投资如何合作的问题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主办方把上述几位和政府代表——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改革办公室主任龙晓雯共同请到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国际论坛”的嘉宾席上,就政府应该在产业基金中担任什么角色的问题,投资界大佬们与政府人士开始了一场头脑风暴。
争论一
政策门槛外冷静的投资人
在论坛上,北京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改革办公室主任龙晓雯首先解读了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系列支持政策。她强调,经过产业发展初期政府大力投入资金的阶段,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如何用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共同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基金,这才是以后政府工作的重点,以后政府的各项直接补助将减少,对优秀项目的奖励和贷款贴息等扶持政策将继续,产业基金的投入将加重。
针对目前电影、电视这些文化创意产业获得投资机构投资较多的情况,龙晓雯更想让这些投资家投其他文化创意产业,包括新闻出版、版权,还有广告会展、设计类,包括古玩艺术交易。龙晓雯说,这些都是政府支持的行业,从2006年到现在,专项资金已经有20亿元,每年政府投入5亿元。从专项资金使用情况来看,政府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九大门类是全面支持的,但每年会重点支持一两个行业。针对文化企业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状况,文化体制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到今年底北京市文化院团都要全部改制完毕,从运作来说,会有更大发展。她希望投资公司分行业进行细化研究,能够给各行各业提供投融资需求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