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涉及PE业态,我将在另一个话题“投资业业态”里详述。此处给出结论,三种投资人要坑创业者:
1、产业基金,如一些网游公司所成立的基金;
收购同行,因为不是拿去上市,无法享受资本溢价,所以产业基金给出的价码往往低得可怕。比如互联网产业,一家游戏研发企业,财务PE来投,往往8倍以上(感谢博瑞收购梦工厂制定了行业底线,我们投资人可是很郁闷),而产业基金来收,5倍以内不说,分期付款不说,还拿走企业产品全球代理权。
扼杀同行,微博上的创业者多为互联网行业,产业基金收下的团队的历程,想必不用多说。兼而有之者也不再费言。
总之,产业基金的钱,拿着绝对比财务PE难受得多,被坑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2、层级过分森严的大型基金,考虑同业面子就不点名了;
这个最具欺骗性,我就多说几句。很多年轻的创业者认为,投资人越大越靠谱,看到那些之前投资过上市网游公司的的大机构,就心生仰慕。其实不然,有统计证明,此类机构的投资上市比,远低于中小投资机构。
究其原因,不妨打个比方:一个老师教60个学生的班,和一个老师教5个学生的班,哪个班教出来的学生能力更强?大投资机构的模式,是博概率,重投前轻投后。看项目的时候眼光苛刻,一旦决定投资,撒手不再管--也管不过来,微博特别活跃的某张姓投资人自己声称一年看几百个项目,怎么管后期?
但企业上市,投资只是其中非常初步的一步。
有好的业务,有钱,离上市其实还很远。股权架构、税务安排、关联交易、股东身份、二轮融资可行性、企业管控、法律瑕疵、或有事项……这些上市时会被刨根问底的问题,在初期解决代价很小,到后期甚至可能无法解决。创业者是肯定不懂的,要靠投资人。加之大投资机构,决策层与操作层离得太远,沟通效率低下,权责不明,导致问题频发。创业者对谈的基金代表人,名片头衔动不动就是经理(PM)、董事(DM)、助理(VP),以为很牛很高端。其实真相不是这样。
透露个行业小秘密,大多数时候,经理就是入行2年以内的学徒,负责写报告跑腿,类似餐馆的跑堂;董事一般入行3-5年,有一定专业能力,可以带队,但不能决策,类似你吃饭发现汤里有苍蝇后叫出来应付你的“大堂经理”;助理,一般是区域合伙人的副手,有一定话语权,但同样,没有决策权。真正有Cye.com.cn决策权的人,肯定都是合伙人(GP),这个头衔不敢随便乱印的。不过大机构的合伙人,一般只在投资额超过1亿人民币或最后签署投资协议的时候才可能出现。像互联网这种投资千万级的项目,很难见到大佬。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