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光阴荏苒,作为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一环,肩负着诸多历史使命的创业板自开板以来,运行至今已满两年。在这两年里,创业板在引领自主创新、拓宽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创业板两年来也暴露出创新能力不强、业绩下滑、“三高”严重等问题,并广为市场所诟病与质疑。日前,银、证、保“三会”主席调整,广大股民纷纷就资本市场健康发展问题向新任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言,并重点对创业板的定位、退市等问题纷纷发表看法,提出期望。为此,本报从今日起陆续推出创业板两周年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2011年10月30日,创业板正式运行两周年。这个生逢全球金融危机背景及中国宏观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又肩负了“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为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提供融资平台”的重大使命的新市场,在短短两年间,上市企业数量扩大了近10倍,从当初开板时的28家上市企业,迅速发展到挂牌企业271家,另有20家企业已过会正等待挂牌上市。
两年间,创业板市场在市场各方的支持与努力下稳步发展壮大,其对创新和成长性集聚和示范效应也在日益显现,对于推动中国资本市场的变革,推动中国中小创新和成长型企业以及实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此同时,创业板市场两年间也暴露出诸如创新能力不强、业绩下滑、“三高”现象严重等问题,并被广为质疑与诟病。
将创业板建成中国真正的“纳斯达克”市场,使之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和投资人掘金的投资场所,而非仅仅是“造富板”,已成为市场各方的共同期待和广泛呼声。
创业板支持创新效应凸显
早在创业板开板之初,中国证监会就多次强调,对创业板的基本市场定位是“服务于自主创新型创新企业和其他成长型企业。”创业板运行两年来的实践也充分显示,创业板在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方面确实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从进入创业板市场的企业构成看,均已充分显示出“两高六新”的特征,公司中的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现代服务等高科技创新型企业占据了绝大部分,成为创业板上市公司的主力军,另外还包括了部分文化教育传媒、现代农业等新兴行业企业。其中,有超过90%的企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享受国家税收、补贴、土地等方面的优惠。
从上市企业的成长性看,一大批优秀的创业企业通过发行获得了直接融资,突破了创新型企业发展的金融瓶颈,进入高速成长的轨道。总体而言,创业板的企业保持了较好的成长性和较强的盈利能力。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0年,创业板已上市企业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9.58%,复合净利润增长率为38.4%。其中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超过50%的为30家,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过50%的达43家。
经过两年实践,创业板已经形成一个全国性的资本服务新格局,那就是一种“创新型资源配置”的格局,从而使得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创新所引导的创新型创业活动,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华神州大地上涌现。
有专家评价说,创业板市场一开始就以促进自主创新和成长性企业的定位为市场主题支持目标,创业板启动之后进一步明确以支持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保荐工作和监管促进重点,这就使资本市场的创新资源“好钢用在刀刃上”,更加有的放矢地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配置。资本市场的功能不仅以直接融资的方式支持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股权资本和价值效应日益引导着银行信贷资源、民间资本资源形成合力,追逐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创新型创业活动。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