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唤创业板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
“希望创业板能够成为中国创业的助推器和创新的放大器”、“期待中国的"纳斯达克"”、“中国创业板应该诞生出像微软那样牛的企业”……
2009年10月,创业板即将开板之时,社会各界对创业板寄予了殷切期望。
两年过去后,创业板在支持高新企业创新与发展方面确实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涌现出了一批成长性较强的优势企业。但两年过去了,投资期待创业板能像美国“纳斯达克”市场那样,给投资者带来类似微软、苹果那样的高成长、高回报公司的愿望依然如空中楼阁。而创业板所客观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也在一步一步地侵蚀着投资者对创业板的期望与投资热情。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两年间,创业板上市公司数量膨胀了近10倍,合计融资1900多亿元,超募176.96%;创造出164位亿万富翁,在创业板发行上市企业的老板和高管们累计身家超过2550亿元。
而创业板公司对市场的回报以及二级市场表现却令人大为失望:统计显示,截至目前,170多家创业板上市公司累计现金分红仅68.62亿元,占IPO融资规模的3.54%,占净利润总额的16.85%;同时近三成公司业绩同比下滑,五成个股破发,七成市值被蒸发,近八成股民首日买入依然亏损。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投资者将创业板称之为“造富板”,不难理解为什么投资者对创业板所存在的诸如“三高”现象、高管离职潮及套现、上市企业业绩下滑等问题有着那么多的诟病与责难。
而最令投资者难以忍受的是很多创业板企业业绩的下滑与创新能力的下降。创业板启动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高科技企业、创新型企业和高成长性企业提供融资平台,支持高新 创新与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创业板上市公司不仅业绩频频“变脸”,高成长性更是成为“浮云”,而且多数公司“高科技”含量并不扎实。
根据创业板三季报数据,271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三季度共盈利142.89亿元,平均每家公司盈利5272.66万元,同比增长16.65%。与去年同期相比,有78家上市公司出现净利润下滑现象,占28.78%。另外,在整体可查的240多家公司中,仅有18家公司在今年前三季度保持了环比持续正增长,但其中大多数上市公司的环比增长幅度在持续减小,后市或将面对公司业绩增长乏力的情况。
最近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是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之一的神州泰岳。根据有关报道,截至上周末,神州泰岳和广州移动数据部门就飞信承包业务的谈判仍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根据神州泰岳发布的今年前三季度财报,飞信业务为神州泰岳贡献的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58%。业内专家表示,类似神州泰岳这种公司业务严重依附单一“关系”从而导致抗风险能力极低的“寄生”公司纷纷登陆创业板,更像是一场“劣币驱逐良币”的运动。“这一趋势若得到鼓励,不仅是鼓励行业的非市场竞争,也是对创业板定义的扭曲”。
有分析人士指出,创业板已经从鼓励创业交易的场所变成了一个创富场所,跟设立的初衷背道而驰,其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发行制度没能完全实现市场化,导致在创业板上市的企业发行价格虚高,最后高位套现;而退市机制的“难产”,则导致投机盛行,使很多企业上市后如同进入了保险箱,不思进取,从而导致业绩一落千丈。
而更多证券业内人士则呼吁,为了使中国创业板市场不重蹈其他创业板市场的覆辙,应尽快建立直接退市制度,这样不仅可以杜绝壳资源恶性炒作现象,减少内幕交易和市场操纵,也有助于提升创业板的质量。“创业板要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发展成为中国的"纳斯达克"市场,需要严格把关,全力提高创业板公司质量,防止让业绩差、成长性差的公司成为创业板主流”。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