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也会带来一些坏处,除了前面讨论的各种压力以外,另一个值得各位考虑的重要因素就是IPO成本问题。IPO既有显性成本,也有隐性成本。显性成本主要表现在为准备上市所增加的管理投入方面,像俏江南之类的连锁经营模式,上市前可以把每家连锁店开成 “个体户”,但如果要IPO,就得把这些“个体户”连接起来,成为一个整体。这样就必须建立集团管理模式和架构,引入高端专业人才。在高端人才短缺的今天,这部分管理成本有时会很高,另一部分成本则是隐形的。比如税收,上市前的所得税可以按个体户模式定额缴纳,但上市后,由于个体户集合成了一个整体,所以得按CYE法定税率交税。这可能比之前的个体户纳税模式高很多。IPO之前不开发 票的收入也许不需要纳税,但IPO之后,由于收入都要进入会计系统,所以,无论是否开出发 票,只要计量收入就都得交税。再有就是劳动法的问题。上市前,企业用工也许在法律合同方面有较大的灵活性,但上市必须经过合法、合规性审核,因此,对于一些劳动密集型,而之前的劳动合同管理又不够规范的企业来说,社保福利的规范也会消化掉很大一块利润,七扣八扣,剩下的利润就不多了。所以,有些在上市前看上去盈利能力很强的企业,真正要做上市了,各种各样的成本一加,发现利润率并不像预期的那么高。
当然,对于把企业当成事业来做的企业家来说,这些成本都是预期中应该发生的成本,对于这样的上市公司,IPO只是企业管理走上一个新平台的开始,期待着中国所有IPO的企业看中的是IPO以后的发展机会,而不是捞一把就走人的投机心态。这样,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证券市场就都会有希望了。
连平:货币信贷运行分析及展望
连平先生首先向大家指出,当前的货币运行在持续缩紧。受综合因素影响,贷款增速也将出现明显回落。信贷增速降到了15%。贷款增速回落会影响存款创造,存款增速也会相应回落。从央行的加息频率来看也在加大货币回笼力度,基础货币的增速放缓会制约派生存款的增长。实贷实付制下今年的货币乘数也难有明显提升,从而制约派生存款的增速。
信贷管控持续较强、准备金率连续上调的累积效应以及贷款增长季节性回落,导致信贷增速降得比较快。
包括存贷比、资本充足率、杠杆率、准备金率等各项指标年初就确定,各家行就确定了放贷的总量目标。
估计从一季度来看全年的话,新增贷款目标不会超过7.5万亿,去年总量在8万亿左右,信贷比去年要减少5000亿。信贷控制更加严格,但是信贷的供应降下去了,需求却非常旺。这一个是和经济增长速度有关,另一个是物价上涨,货币流通的需求也上去了。
第二个是直接融资的发展还是比较有限。央行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货币总量比去年大约减少了3000亿,去年是4.5万亿,今年是 4.2万亿,也就是说今年一季度的信贷比去年一季度减少了3000亿万。直接融资大约增加了两三百亿。但是相对而言,从比例的角度来讲,还是小数目。
融资需求却十分旺盛。从信贷需求角度来看,已开工项目的后续融资、“十二五”开局年的投资以及保障性住房计划投资规模大幅扩大,都需要银行配套贷款的支持。
利率上调了一个百分点,市场的实际利率实际已经达到了15%以上,民间借贷就更不用说。对银行经营来讲,贷款的利率是上不封顶的,存款利率是封顶不封底,贷款利率是封底不封顶,一年期的贷款利率上浮可以达到100%,借贷成本也高了利率也高了。信贷市场供应状况偏紧,这个现象在两季度应该表现得更加明显。
然而,在社会融资的需求依然较高的情况下,2011年的信贷需求依然不可能太小。连平预计,今年调控可能更多采取新的措施,比如差别存款准备金率等,根据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灵活调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