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早期天使的成功率是十分之一的话,我们希望通过机构的方式做到十分之二、十分之三,把成功率尽可能加大。” 华欧创投创始合伙人张永汉说。
近两年来,伴随着独立天使投资群体的日趋庞大,以及每年迅速增长的投资额,这个群体开始尝试更大限度地聚拢资源,从过去的个人行为逐渐向规模化、机构化转型。
张永汉就有这样的想法。他告诉记者,“我们想尝试走一条机构化的天使模式,通过团队来做天使投资的事情。” 他很肯定地说,这会是未来天使投资的趋势。
机构化天使浮出水面
天使机构化运作最早发端于美国硅谷,硅谷天使投资人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创办的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对每个项目投资2万美元~3万美元,占股5%左右,给每个创业者安排教练,并且有创业课程辅助。
而天使投资圈的形成可以看成是国内天使投资机构化的最早雏形。
曾在Google负责产品、技术业务的周哲在2008年当起了天使投资人,他投资的项目一般都是通过朋友的关系介绍,在这个天使投资人的交友圈子里,通常一个天使会把自己觉得好的项目推荐给其他的天使,最后促成几个人一起投资。
在中国天使投资人俱乐部倡导发起者曾玉看来,目前国内已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天使投资群体。
而真正将天使投资机构化落到实处的领头者,是2009年3月由连环创业家杨镭和欧洲天使投资基金山友集团共同发起成立的泰山天使创业基金。
该基金的网站介绍,首期美元基金规模为数千万美元,一般投资规模在20万美元~50万美元,与合作伙伴的联合投资额度可达200万美元,并保持每年投资7~10个项目的节奏。
泰山天使创业基金在借鉴国外成功的机构化天使的运作模式后,做了部分改良与延续,比如为创业者提供办公场地。
同年,李开复创办创新工场,模式是提供种子基金,通过对早期创业者需求的资金、商业、技术、市场、人力、法律、培训,帮助创业企业顺利启动和快速成长。
之后的2010年,华兴资本CEO包凡联合投资界后起之秀陈科屹创办了锁定早期甚至天使投资的险峰华兴,这个规模为1亿元的第一期基金的投资规模通常为100万元~1000万元,其中不少企业在注资时规模还不到10人,甚至还没有注册公司。
而以“投得快,管得少”在天使投资圈中声名鹊起的徐小平,在2011年也彻底把他的投资事业机构化。
2011年初,徐小平成立了真格基金,在之后不到一年时间投了80多个项目,去年年末,徐小平甚至把红杉也拉了进来,真格基金与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合资成立真格基金二期,资金总量约3000万美元,红杉与真格各投资50%。
几乎在同一时期,天使投资人蔡文胜创立了4399创业园,以提供“2亿用户+2亿创投基金”的模式,采用入股、纳入公司成为旗下工作室、投资等形式进行规模化投资。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机构也在寻求转型:同创伟业设立了梦工厂,第一只总额约为3亿元的早期基金已经募集完毕;达晨创投的第一只早期基金预计将于本月底完成募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