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翻开尘封的历史,“形同鸡肋”的并购同样比比皆是。1998年,美国在线以4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提供免费网页浏览器网景的Netscape,但之后美国在线对Netscape却没有任何的发展计划,最终从2008年2月1日起美国在线停止发布有关网景浏览器的安全和更新,网景浏览器最终“胎死腹中”。
1999年,雅虎斥巨资57亿美元收购了Broadcast.com,这笔巨款折合到Broadcast的用户上,居然高达每人710美元。而雅虎收购Broadcast.com后,根本未显露任何动作,因此本次最大的受益者似乎有点黑色幽默地轮到了Broadcast的创始人Mark Cuban,使其在瞬间成为数十亿身价的富翁。
【类型3】
事与愿违
大量失败的并购案例主要原因多在于并购后未实现平稳整合。在实现平稳整合方面,选择合适的整合负责人更是重中之重。被誉为“全球第一CEO”的杰克·韦尔奇曾说,找到合适的整合经理,就意味着并购整合完成了95%。当然,还需做好流程对接和整合,即把并购方优秀的资源和管理理念嫁接到Cye目标企业,就需对目标企业进行流程改造和嫁接,唯有当流程对接成功且整合后能够顺利执行,才基本标志着并购整合成功。
不少企业就失足于并购后的融合。早在1998年,微软公司以4亿美元价格收购了Hotmail。当时的Hotmail还是全球第二大免费邮件服务提供商,微软收购Hotmail后一直想将Hotmail发展成门户网站,但却一直事与愿违,至今Hotmail依然不温不火。
2011年7月,海尔集团与日本三洋电机达成初步协议,斥资约1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8.37亿元)收购了三洋电机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及越南的洗衣机、冰箱和其他家用电器业务。交易完成后,海尔集团将获得三洋电机在上述5国的4个生产基地、2个研发中心及6个本土化营销渠道。虽然海尔想借助此次收购来拓展日本市场,但事实上不仅并未取得预期效果,且由于“战场”太多、“战线”太长导致质量和售后饱受质疑。
【类型4】
歪打正着
很多并购看似一帆风顺,但各类突发的变数犹如强劲的“打头风”,使得原先的算盘发生“错位”甚至是“翻盘”。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功败垂成的并购有时也歪打正着地给企业带来了其他方面的收获。
2003年底,微软与SAP进行收购谈判,但随后由于并购过于复杂而失败。不过,反观之,如果这笔交易成功,那么微软与甲骨文之间将出现更多的竞争,也可能使微软走上与现在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2009年春季,IBM试图以7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un,但Sun董事会拒绝了这笔交易。一个月之后,甲骨文介入到交易中并最终以74亿美元收购了Sun。虽然IBM的本次并购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当事方的知名度和Sun公司的“身价”却得到了大幅提升并吸引了大量媒体聚光灯的青睐,着实火了一把。
2006年,雅虎曾向Facebook抛出10亿美元收购的橄榄枝,当时的Facebook要求雅虎提高报价,而雅虎却觉得Facebook在那时并不值更高的价钱。不过,现今的Facebook应该庆幸没有那么早就把自己“卖”了,5月18日其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有望与互联网“老大”Google一决胜负。
同样,Facebook和Google都曾对Twitter发生浓厚的兴趣,Facebook甚至提出以5亿美元的Facebook股份收购Twitter的提议,不过被Twitter拒绝,Google的开价虽未有公开报道,但外界普遍猜测在10亿美元左右。最终,两者对Twitter的收购均以失败告终,而这也“歪打正着”地促进了三者各自的业务发展:Facebook推出了类似Twitter的功能,Google的搜索引擎则整合了Twitter的数据,Twitter目前也已在微博业务中继续精耕细作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